付 明 星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国重要的水稻、蔬菜、淡水产品、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大而不强、总体竞争力较弱,一直是我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加快湖北农业发展转型步伐,提升湖北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是摆在全省上下尤其是农业战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主要薄弱环节
1、农业产业层次低。一是农产品优质率不高。我省虽然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产品的优质率不高,如上海市的水稻种植目前已基本实现优质化,而我省水稻的优质率还只有80%左右。二是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销售仍以出卖原料或半成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98:1,而山东、吉林等地的这一比例都在1.7:1以上。三是名牌产品少。我省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但具有较大市场影响、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则基本没有。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弱。2008年,我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5家,最大的新元粮油刚过50亿元,而河南双汇的年销售收入是350亿元。二是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相互脱节,农民主要从事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利益流失严重。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农户相互之间协作程度低,全省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仅150万左右,且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低下,农业应对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农业外向度低。2008年,我省农产品出口6.31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的4.1%;农产品出口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目前全省只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年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而且绝大多数出口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多为“贴牌”和“赤膊”产品,再加上企业间缺乏协调,造成农产品出口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利益外流。而山东省2008年的农产品出口额高达99.7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的13.9%,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农业龙头企业233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5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2家,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
4、农业抗灾能力弱。目前我省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带病运行,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全省现有灌溉工程的配套率仅为5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仅为45%,小型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左右,灌溉保证率不足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二、关于加快我省农业发展转型的建议
加快我省农业发展转型需要明确努力方向,做好五篇文章:
1、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做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文章。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重点是实现“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优质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大力调整农业品质结构,加强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抓紧淘汰低劣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立足湖北资源优势,抓住重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特色农产品。二是提高加工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立足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建成一批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发展创造必要的资源条件。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努力把一般产品做优,把优质产品做大,把特色产品做强。三是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快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创建畜牧、水产大县为契机,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大幅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畜牧业要以建设规范化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努力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水产业要充分发挥“千湖之省”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水产板块基地建设,发展名特优,开发大水面,提高精养池。
2、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文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重点是实施四大战略:一是龙头带动战略。按照外抓引进、内抓整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精品名牌战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大力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通过品牌整合、市场营销、嫁接改造、精深加工、质量认证等多种措施,力争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三是组织化提升战略。围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大户、专业能手、经纪人牵头组建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应市场需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及时拓展经营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保鲜和储藏一条龙服务,不断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更好地为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出口先导战略。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实施出口先导型农业发展战略,优先扶持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拓展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空间。
3、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做好科技兴农文章。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重点是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品种优化工程。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需求,鼓励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大力保护与开发地方优良种质资源,继续引进和推广经过试验适宜种植或养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二是技术更新工程。着力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预防和控制大宗农作物、花卉苗木、鱼类和畜禽的病虫草害的发生;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技术,为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途径。三是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四是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依托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农村企业家和农村产业工人等“五支队伍”建设。
4、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增强农业竞争力文章。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重点是抓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农产品产地和投入品管理。逐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环境评价工作,认真落实农产品生产区、限制生产区、禁止生产区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依法实行许可制度。二是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认真执行国家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制定、修订地方标准,不断加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三是强化市场准入制度。本着“先易后难、先常规后特殊、先大宗后个别”的原则,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过具有认证资格机构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入市免检制度,凭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布局合理、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机构,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明确各自监管职责;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经营单位自检机构;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
5、积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做好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文章。先进的农业设施装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重点是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和排涝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大力开发推广节水技术,逐步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型农业。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区、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适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着力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省、市、县(市、区)、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三电合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12316三农热线”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积极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情预警、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地理信息4大应用系统。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武汉市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