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用新发展理念化解禁烧与利用难题

2017-02-27 17:31:01  
字体大小:【

 

    秸秆禁烧对于农村来说,是回避不了的发展话题。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秸秆剩余量逐年增多。由于综合利用相对滞后,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的问题屡禁不止。一到夏秋收获时节,不少田野火光冲天、烟尘蔽日。这种被人们称之为“堆错地方”的资源,事实上其用途十分广泛,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全国每年秸秆产出约为9亿吨,近1/3的秸秆被白白焚烧。类似“刀耕火种”的作法,不仅加剧空气污染,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及公共安全,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可以说,秸秆焚烧已经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自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以来,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由于全社会对秸秆焚烧危害性认识不足,综合利用激励政策不到位,部分地方秸秆露天焚烧现象仍屡屡发生。为了管住这把“火”,多年来各级政府“严防死守、网格化管理、经济处罚、责任追究”……各种新招老招闪亮登场、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还派出无人机上天“侦查”,全天候对地面进行监控。“禁烧令”不仅没有镇住陋习,相反忙坏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不少日夜辛劳的基层干部,因禁烧工作不力而受到纪律处分。“夏秋到,作物黄,禁烧战斗又打响;白天盯,夜间防,天上地下巡查忙;追禁责,坐班房,照烧不误习已常……”是当下农村秸秆焚烧的真实写照。

 

    禁令喊得震山响,年年禁烧照样烧。为何“秸秆禁烧”成了各级政府挥之不去的尴尬和困扰?实话实说,秸秆“禁烧令”屡禁不止固然有监管乏力,让不少农民“钻空子”的嫌疑,但关键的原因还是“焚烧令”偏离了农民的利益诉求。一是从农民角度来讲: 秸秆回收或者还田,不仅费时费力费财,还误农时。焚烧秸秆无需成本,是最省事最便捷的处理方式。二是从政府角度来讲: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上下失衡,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加上只堵不疏与农民“躲猫猫”, “威力”再大的禁烧令,也不得不在执行过程中沦为虚置的“稻草人”。三是从市场角度来讲: 秸秆流通处理渠道不畅,尽管有的地方集中财力扶持了一些项目,但技术落后,产品粗放单一,多数项目完全依靠补贴度日,一旦政府没有了补贴政策,几乎所有企业将沦为示范工程的“盆景”。笔者认为,要想让“禁烧令”摆脱“有禁不止”的窘境,唯有加快形成资源利用产业链价值链,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才能让农民由“不能烧”“不敢烧”转变为“不愿烧”,在“点秸为金”中提升获得感。

 

    加强宣传教育,锻造有效监管新能力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就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方面要努才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各级政府要站在“绿色决定生死”的全局高度,切实增强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主体责任。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形成合力,强力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实现“源头防控、以禁促用,综合施策、以用促禁”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宣传禁烧与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成熟技术,引导农民多途径发展秸秆经济,激发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内生动力。

 

    完善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激励新机制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秸秆禁烧和有效利用,不可—蹴而就,需要“全国一盘棋”,长期作为,整体有为。一是要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列入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为秸秆收储和加工利用企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二是要完善有利于秸秆利用的土地和用电政策,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建设;完善沼气、秸秆发电企业上网价格及有机肥生产企业的扶持政策。三是要强化技术业务培训,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成熟技术,创新多种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和商业化有效途径。四是要压实县级政府责任主体,落实部门、乡镇和村组监管责任,实行目标动态考核管理,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农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基本国策,构建综合治理新模式

 

    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用则利,弃则害。“秸秆禁烧”本质上就是一个社会治理问题。但我们看到,多数政府普遍存在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一方面过度依赖行政手段;一方面市场手段又运用不够。说白了,禁烧的“死结”在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要围绕收集、利用等关键环节,强化源头治理,构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新模式,下气力拓展利用新渠道、挖掘利用新潜力、培育利用新动能。二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利用、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和企业排忧解难,做足秸秆收储体系大文章;三要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注重县乡村企联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抢抓试点机遇,激发利用转化新潜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这既是中央派发的惠农“红包”,更是我们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试点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一要将秸秆纳入碳排放权及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体系。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对秸秆碳排放权及污染物排放权打包交易,反哺农民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加工企业。二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合理搭配和有机耦合模式,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利用。三要坚持整县统筹、技术集成、企业运营、因地制宜的原则,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下气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

 

    加大改革力度,开辟美丽乡村新天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生态环境“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正所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面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大考验,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牛鼻子”,加快对传统农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的独特优势,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从而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让农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秸秆禁烧与利用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既是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只要我们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禁烧与利用的难题就一定能迎刃而解,开辟美丽乡村建设新天地。

 

    (当阳市政协党组成员  张天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