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关键举措,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
一、实施教育扶贫面临的“瓶颈”
(一)教育资源需求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学校总量明显不足。据去年秋季入学情况统计,主城区2所中学超规模招生1455人,6所完全小学超规模招生4498人,2所公办幼儿园超规模招生809人。10所中小学幼儿园及特校的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运动场和功能室均严重不足,主城区无一所标准化学校,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易地搬迁扶贫和二孩政策的实施,若保持现状不变,3年后,城区部分幼儿将面临“无园可上”的困境,6至9年后,城区部分小学、初中学生将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二是学校分布不尽合理。竹溪县城区中学集中分布在城北,而城西、城南、老城东部无中学,幼儿园集中分布在城南。老城东部人口2万余人,但无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处于教育资源的“真空”地带。农村部分教学点撤并后,客观上带来部分小学生入学不便。三是规划建设比较滞后。城区学校规划建设跟不上城镇建设和人口增长速度,近7年来,仅新建1所长安学校,而现有学校没有拓展、扩建空间,例如守金店小学,超规模招生370人,平均班额61人,最大班容83人,学校四周完全被民房包围,无拓展空间。
(二)村小教师队伍建设隐忧较多。村小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且“后继无人”,年轻教师“招不来、留不住”。一方面,村小和教学点现有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方法单一、学科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通过争取省新机制教师招录政策引进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部分配到竹溪南山乡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但由于这些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意坚持任教,仅近3年自动辞职、离岗的就有143名之多。
(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先天不足。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的办学硬件设施尚不如县内普通中学,无体育运动场、无图书馆、无技能实训大楼,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均达不到省级示范性学校的最低标准40%,仅有一栋综合楼,集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办公室、技能培训室于一体,无法满足中职学生、成人学历教育、社会短期培训的需要。现行国家政策只对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中职学校给予扶持,竹溪县中职学校因规模偏小,失去许多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
二、推进教育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整合扶贫资金。建议县政府切实加大对教育扶贫的投入,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立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适度整合扶贫资金中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建设的部分资金与教育项目资金、捐赠教育资金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完善教育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化要求,根据学生增长趋势,建议对鄂坪、蒋家堰、龙坝、丰溪、水坪、汇湾等乡镇薄弱学校按照“宜迁则迁,宜建则建”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二是对城区学校建议按照“两迁”(即迁建特校和城关九小)、“两建”(即建设思源学校和东城小学)、“三扩”(即扩建实验中学、城关二小和西关街幼儿园)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继续争取省新机制教师招录优惠政策。通过广泛宣传,积极组织,严格程序,招录引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机制教师。二是适当增加县招教师名额,降低准入门槛(特别是学历门槛),定向招录一定数量的专科生到村小、教学点任教,适度倾斜福利待遇,确保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三是关心乡村教师待遇。建议在职称评定上,将乡村教师单列,制定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标准。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向教学一线倾斜,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倾斜。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基地、教学、科研、升学、就业”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关于贫困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项目资金,重视支持县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竹溪县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竹溪县政协 吴晓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