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武汉龙王庙的变迁

2014-09-15 21:46:10  
字体大小:【


    我们二人出生在武汉,生长在长江边,目睹了近几十年来龙王庙发生的一切变化。退休后,又差不多每天到龙王庙景区参加晨练。大家常聚在一起,回顾历史,更增加了我们对龙王庙的了解。

龙 王 庙 谈 往

    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由于汉水改道循龟山北麓入江,从而形成长江、汉水两江交汇武汉三镇鼎立的局面。人们依岸生息,汉口依水而得名。并一改昔日荒芜人烟、芦苇丛生的凄凉景况,从此日渐繁荣。由于汉口据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便发展成为华中腹地的商业中心、要塞口岸,并享有九省通衢美称,享誉全国,名扬海内外。

    汉口因水而兴,得水而昌,却也临水而险。龙王庙位于长江与汉水汇合处,河道狭窄,滩险流急,加之堤陡脚虚,迎流顶冲,极易造成船覆堤决的结果,是水灾多发地段。每当汉江上游降雨恶性集中,并与长江洪峰遭遇时,江水顶托,水流滞缓,极易酿成“汉水未消江水涨,人家百万水中萍”的悲惨局面。据统计,从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464年间,共发生大小水灾55起,翻船不计其数。人民深受水灾之苦,祈盼龙王爷能降魔治水,保一方平安。据年近八旬的老汉口王业信说:“我儿时经常听祖父讲,龙王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是昔日夏口(即汉口)早年修建的庙宇之一,是人们在汉水入江口北岸供奉‘龙王’的场所。”家住东堤街84岁的老人胡介松更是历史的见证人,他指着新建的龙王庙观景台说,这就是龙王庙的遗址所在地,龙王庙建在堤岸土坡上,是一个砖木瓦顶结构,三米多高,小飞檐,坐北朝南,比一般土地庙要大些,占地约20平方米,门额题有‘禹王宫’三个字,庙内有禹王像和盘龙雕像,人们常在这里敬香、叩头、作揖……我们从《武汉旧影》画册中找到了1918年打扣巷码头、龙王庙遗址的老照片,看出这座庙显得陈旧,其规模不大,印证了胡介松老人的叙述。

    我们查询了历史资料,根据《汉口竹枝词·标注》记载:龙王庙码头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历经263年沧桑,清代为官渡局,民国改建花园和图书馆,比较繁华,有清人叶调元竹枝词为证:

    龙王庙口汉江连,急流惊泷似箭穿。
    水果行开飞阁上,渡江船?木?前。

    王业信老人说:“从龙王庙延伸到集家咀一带,原来都是木制阁楼吊屋,开设许多水果行、茶馆、商店,如集家咀的怡心茶楼就是用桩打于河滩的一座两层楼的房子,可容200人吃茶观景,是买卖兴隆,人气旺盛的商埠。1930年筑堤,这众多店铺连同龙王庙才被统统拆掉。”

    1931年夏,暴雨成灾,江河陡涨,武汉堤防险象环生。当时的政府非但不积极抗洪,反而忙于挪用和贪污历年征收的堤防费。如时任汉口市长的何葆华将防汛麻袋提价1.5元,并将规定麻袋的豆沙比例七三成,改成为三七成,从中大肆贪污。情急无奈之下,当时的汉口市政府仓促任命“烟土大王”赵典之为防汛总指挥,企图借其财力抵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赵只顾贩卖烟土发财,无心防汛。因此当洪水汹涌逼来时,只得由商家人士在龙王庙旧址搭起祭台,请和尚、道士、巫师念经,祈求“龙王”保佑。何葆华作贼心虚,也赶到这里叩头作揖。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则责怪拆了龙王庙得罪了“龙王”,他摆设香案,膝跪于大雨渍水中,向江心三拜九叩首,祈祷龙王爷:“大神莫见小人过,阿弥陀佛,大发慈悲,保佑武汉三镇,赶快退水。”7月16、17日两天大雨,丹水池附近铁路堤身不固,有出险迹像,后湖渍水已高于铁路堤,呈浸堤趋势;分金炉方面涵洞堤闸被江水冲破了一个缺口,洪水直向北奔放。武汉关水位涨到26.94米,丹水池首先破堤。而此时身为省主席的何成?和督军徐源泉、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等,却正在与既济水电公司经理刘少崖一起打麻将。8月2日清晨,单洞门铁路堤决堤,大水直奔市区。随后武昌武泰闸、武丰等堤相继溃决,汉阳45个堤垸被冲毁。一时间人畜漂流,房屋倒塌,武汉三镇顿成泽国。六渡桥、江汉路搭起浮桥,大家有楼的上楼,无楼的爬上自家屋顶和临近树上,门板、划子成了人们进出的交通工具。河道不时有死尸漂过。武汉受灾居民达16万户计70万人。此次水灾死亡33600人,目不忍睹,惨绝人寰。

    那时大水冲了“龙王庙”,集家咀一带也变成了“养鱼池”。曾长年居住在大兴路的王业信老人回忆说:“1931年大水,家里淹了两尺深,小孩子用木脚盆划进划出,大人进出则用木划子,那样的生活差不多过了两个月”。

降伏洪魔构筑堤防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堤防建设。刚解放不久,就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加固了张公堤及长江汉水的堤防,使武汉城区外围初步形成了一道防洪屏障。

    1954年,汉江水位从3月开涨,6月初就超过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6月下旬,武汉地区连降暴雨,25日武汉关水位突破26.30米的警戒水位,比1931年同日高出2米多,此后水位持续上涨。市郊大片土地遭渍水淹没,堤防内受渍水,外遭江水浸泡。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中共武汉市委发出“战胜洪水,确保武汉”的紧急指示,组织百万市民走上抗洪前线,查险固堤,以“防汛压倒一切”,做到严防死守,水涨堤高,人在堤在。于7月11日战胜了28.16米的第一次洪峰。汉口龙王庙被列为重点地段,属武汉市第三防汛指挥部指挥,由孙荣华任指挥长,汪群任副指挥长,龙王庙属第三工段,由曾庆山负责;当时从流通巷到武汉关,曾出现三次大的险情,特别是地下厕所冒水相当危险,幸防汛人员查明原因并及时用泥土和黄豆包封堵,才排除险情。后水位涨到29.73米,堤防仍安然无恙。经过一百个日日夜夜艰苦奋战,排除大小隐患21523起,终于战胜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毛主席曾亲笔题词以为祝贺。当时我们分别在武汉市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心百货商店工作,曾作为青年突击队员参加了这场伟大的防汛斗争,每忆及此,深感光荣。

    1955年到1956年,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设计要求:武汉的堤防按比1954年水位加高1米的要求,上升堤防标高为30.5~30.7米,分5段组织施工,加高加固,以期达到排险除患的目的。

    1973年,武汉市根据国家水利电力部1972年召开的“长江中下游七省二市防洪规划座谈会”的精神,向水利电力部报送《武汉市堤防建设规划》,并经国家计委批准,决定拨出专款,拆除土堤,改建成40公分宽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墙,标高要求比1954年洪水位超高1.5米,即达到31.3米,堤外做1.5米高的砖砌护堤,严格质量要求,分步逐段实施。

    1975年8月,河南省汝河发生“758”型特大洪水,造成重大灾害,国家水利部迅即指示武汉堤防要在1954年水位基础上再加高2米,武汉市人民政府也决定在原堤防标高上加高70公分,即达到超高32米的标准。龙王庙段堤防也是按这个要求建设新的长堤,护堤全面绿化,并经受住了1983年28.11米高洪水位的检验。

    1989年,江汉区人民政府经过区长办公会议,决定建设龙王庙险段观测站,具体由副区长陈昌靖领导,进一步实施对龙王庙险段堤防加固和美化环境。陈昌靖同志回忆当年的情景说,那时根据区政府的决定,事先制定改造实施方案,画出施工图纸,我特地找当时分管此事的武汉市王守海副市长和市人大何浣芬副主任审批,提出审批意见,在修整堤岸时还特意修建了一座“二龙戏珠”的浮雕,限于当时条件,该浮雕系用白水泥制作而成,算作“龙王庙”的象征;沿江岸边设钢制护栏,新建小操场一座,按照何浣芬的建议建造休闲凉亭两座,顶面设计为水波浪式,经过园林绿化后形成新的景点,供人们游乐休息。从此,从四官殿到打扣巷码头将近600米的地段,改变了昔日高低凸凹不平,脏、乱、差的环境。这项工程从1989年初开工,于5月初汛期来临之前结束,耗资60余万元。

固若金汤力锁龙王

    1998年入汛之后,长江全流域水位迅涨,武汉汛情十分严重,洪水来势之猛,水位之高,洪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武汉关水位最高达29.43米,仅比历史最高水位低0.3米,而最大60天过洪量和28.90米以上超高水位持续时间均超过了1954年。汉江新沟水位高出历史最高水位0.82米。在汛情异常紧张的同时,武汉市又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7月21—22日连续两天市区平均降水495毫米,降水总量1.3亿立方米,创下118年有降雨记载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

    汉口龙王庙险段位于长江汉水交汇之处,历经两江夹击,备受迎流顶冲,形成堤岸大范围冲坑,时有险情告急,武汉龙王庙段全段堤防长1080米成为武汉防汛的险中之险,重中之重。当时我们经常路过这一带,看到马路上渗水横流,亲眼目睹附近商场地下室管涌等惊险场景。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领导高度重视龙王庙险段防汛抗洪斗争。7月6日,长江第一次洪峰过汉时,国务院总理朱?基亲上龙王庙闸口视察,指导防汛抗洪。8月14日,在防汛抗洪最紧要关头,江泽民总书记迎着第六次洪峰登上龙王庙闸口,发出防汛抗洪斗争的总动员令。温家宝、张万年、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亲临龙王庙,指挥防汛抗洪斗争。国家水利部部长纽茂生、副部长张基尧等也曾到龙王庙现场指导,贾志杰、蒋祝平、钱运录、王守海等省市领导的足迹踏遍了龙王庙险段。武汉地区军民充分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与这场百年罕见特大洪水作殊死斗争。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亲临一线。1998年8月8日,海军工程学院106名官兵驻扎在江汉区委党校,与防汛突击队奋勇出击,排除险情。大堤上一面面“生死牌”誓言九鼎,险情前一张张“军令状”掷地有声,巡查中一枚枚“红袖章”熠熠生辉,堤防不断地加固,对路面裂缝渗水按照技术人员意见作压砂处理,经过80余天艰苦奋战,英勇的武汉人民战胜了长江八次洪峰和汉江历史最高洪峰的冲击,终于取得武汉地区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由黄义成、唐仁德等16名龙王庙守闸党员亲笔签名和上面写有“誓与江堤共存亡”的“生死牌”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这场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见证。

    为了长治久安,确保武汉堤防安全,朱?基总理在武汉视察期间,在龙王庙临江而立,俯瞰激流,决意彻底根治龙王庙,现场拍板,对武汉市当时初拟预算1.2亿元经费,决定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1998年8月9日国家计委正式立项,批准了《汉江河口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从而拉开了根治龙王庙险段工程的序幕。

    汛期刚过,由武汉市王守海市长任组长,涂勇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龙王庙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11月20日龙王庙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按照“扩展口门、改造河势、除险加固、综合治理”的原则,将汉江南岸(汉阳岸)退岸削坡60米,使汉水入长江的口岸扩宽了,并进行护底、护脚、护坡。将汉江北岸(汉口岸)抛石,铰链、沉排护底,护坡防冲,桩基加I型墙固岸,土工膜铺盖防渗等措施,达到改造河势,加固龙王庙的整治效果。整个工程抢填土方113.44万立方米,抛石14.36万立方米,平填砌石3.47万平方米,铰链沉排50单元,大型灌注桩793根,钢筋混泥凝土I型墙970米长。经过工程建设者2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主体工程于1999年6月8日完成。江泽民总书记在竣工前的5月28日专程到龙王庙检查并亲笔题词纪念。

    1999年汛期,长江最高水位为28.89米,龙王庙险段堤外洪水涛涛,堤内人民安居乐业,无惊无险。老百姓发出肺腑之言:“共产党、人民政府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这回堤防真是固若金汤,锁住了作威作福的龙王。”

龙王庙景区美如画

    1998年抗洪防汛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在充分听取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把防汛当产业抓”的构想,经1999年元月武汉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列为1999年第一号提案,随即得到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采纳。“把防汛当产业来抓”这是武汉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把防汛工程建设与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相结合,并提高到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业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有前瞻性的。

    2001年4月,龙王庙景区建设正式动工。首先重新建造了高达六米多的龙王庙闸门,闸门使用机械启动开关。这里也是新建的龙王庙水文观测站,墙上有历史水文标志,制作六个年度高水位的匾牌加以标识,即1931年28.28米、1954年29.73米、1983年28.11米、1996年28.66米、1998年29.43米、1999年28.89米。在龙王庙新闸门的对面,拆除一片老建筑,建造了一座占地达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

    临近的龙王庙水上大世界也建设得非常雄伟壮观,武汉长江轮船公司将一只大型旧客轮改装成“龙宫大酒店”,供人们餐饮、休闲、观光。

    集家咀沿江原来有一大块死角,杂草丛生,臭气难闻,经土方填平后,改造建成3000平方米的广场,那里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临江全线制作了汉白玉栏杆,雕花精良,并分布着200多盏古朴典雅的街灯,过去用白水泥制作的“二龙戏珠”改成麻石制作的新浮雕,气势恢宏,栩栩如生。地面全铺花岗石,并拆除原来的石亭,改用新型不锈钢材料制成水波浪式高大的两座休闲泳亭。在冬泳码头至打扣巷码头一段防水墙上,建成一组高4.5米、长102米“武汉1998年抗洪图”红色花岗石浮雕,镌刻着:“洪水压境”、“军民抗洪”、“严防死守”、“顽强拚搏”、“八方支援”、“科技神力”、“力锁龙王”、“欢庆胜利”等八组图案。并在龙王庙码头中央以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名义树立“龙王庙记胜”石碑,以此作为1998年抗洪的永远纪念。

    我们专门采访了武汉市水利专家、原武汉市水利局长吴世纬同志,他向我们介绍了综合治理龙王庙工程的全过程。他说,从整治龙王庙险段到景区建设成功,包括南岸拆迁费用,实际使用建设资金2.34亿元,不仅根治了险段,而且极大美化了环境,让广大武汉市民得到了实惠。这是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龙王庙景区自2001年10月1日建成开放以来,一直游人如梭,或观赏两江江流奇景,或清早晨练、晚上纳凉,唱歌跳舞、休闲娱乐。那里空气新鲜,环境自然优美。从平台上远眺黄鹤楼、长江大桥、睛川阁、龟山电视塔等,历历在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尤其是夜幕降临,两江四岸灯光璀璨,恍如天上银河降落人间。睛川桥像彩虹贯入长空,更加衬托出龙王庙景区的美丽如画。(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二辑,本文作者涂德深、杨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