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油菜之父”官春云院士访问记

2014-09-15 21:48:23  
字体大小:【

 

刘作忠


    上世纪50至70年代,一种不放食用油而将蔬菜于铁锅中干炒、水煮,谓之“红锅菜”者,是大众主食之一。这是因为当时制约因素太多,导致食用植物油生产徘徊不前,而人口激增,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市场供应长期紧张,人们吃“红锅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今天,各种品牌的植物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家“油余”,这其中,研究油料作物的科学家功不可没。被誉为“油菜之父”、中国工程院荆州籍院士官春云教授,就是其中典范之一。
    笔者为编著《从荆州走出的十大院士》,与官院士预约一年多后,终于有幸走近这位大师的身边,聆听其高论,感受其人格魅力。
    在建立于湖南农业大学校园那弯弯碧水之上、中西合璧的“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的三楼一间简朴会客室里,官院士推开诸多来人来电的咨询和访问,与我进行了长长的交谈。以下即此次所得之综合。


从古城荆州走出的骄子


    1938年2月21日,官春云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贫民家庭。官家祖籍内蒙古镶黄旗,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清朝末年,官家随八旗军入关后定居古城荆州。官春云的父亲锡三,仅读过几年私塾,先打工为生,后以在一家医院做勤杂工偷学的医术而独立行医。官母黄素珍系内蒙古正白旗人,年仅十岁就到纱厂做童工,以后在毛巾厂当工人,是一位很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妇女。“尽管家境贫寒,又饱受民族歧视,但父母仍咬紧牙关、节衣缩食,供我们五兄妹读书。打从记事起,父母就给幼小的我讲述苦难的家世,勉励我们兄妹勤劳简朴、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父母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啦!”忆及父母的恩德,这位大师的眼睛是湿润的。
    官春云的童年,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外侮入侵,内战不已,生灵涂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流离颠沛中,官春云在荆州、藕池、津市等湘鄂两省的多所学校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小学。
    解放后,官春云和年长两岁的哥哥春林一起进入荆州中学读初中。因小学底子差,又是跳级读初中,官春云成绩不太好,但他勤奋、刻苦,很快赶了上来。初中顺利毕业,最后考进本地重点高中——沙市中学。1955年高中毕业,因为化学成绩不错,起初,他打算报考化学方面的专业,但因视力未达到学工的要求,班主任建议他报考农科或文科。
     “不能报考化工专业,我感到很委屈,而且当时还不知道‘农学’是干什么的,只是看到升学指导上‘农学专业’列在农科之首,于是,我就报考了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谈及50多年前的情景,官春云记忆犹新。
    在农学院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认识到农学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有很多奥秘需要人们去探索。年轻的官春云焕发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活力,不但认真听课、认真读书,而且认真实践。1958年,农学院师生前往农村参加“大跃进”,官春云一行来到湘南郴县栖凤渡瓦灶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谓之“三同”。白天,他与农民一起插秧、施肥、打稻、挑稻草、送公粮,晚上借助昏黄的油灯读书学习,还经常抽空进行调查和研究。“三同”结束,官春云不但被当地农民评为“劳动模范”,而且此间他所写的几篇科学实验论文也被刊用。由此,他感受到步入“农门”的甘苦,也坚定了在农业科学领域里披荆斩棘、创造辉煌的信念。
    1959年,官春云大学毕业,因成绩优秀,留在本校农学系作物教研室,从事油菜耕作栽培和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工作。
    官春云学养深厚,硕果累累,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攻关、国家973、863、9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等重点科研项目1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9本,参编专著7本,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有52篇被SCI、CAB等重要刊物收录;培养硕士生26名,博士生32名,博士后15名;相继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官春云现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GCIRC)委员、第十二届国际油菜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据我所知,您在油菜栽培育种领域主要有四大成就:一是在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树;二是在油菜优质高产育种特别是双低品种选育等方面成就卓著;三是在油菜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四是在新疆油菜研究上有重要发现。那么您是如何与油菜结下不解之缘的呢?”我好奇地问。
    “说来话长,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中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业高校强调教育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经常下乡蹲点和带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一去就是几个月或半年。一次,我来到地处洞庭湖区的常德县农村,吃住在一位姓杨的大队支部书记家里。杨支书一家人盛情待人,每天我与杨支书从田野回来,杨妻王嫂已做好饭菜等着我们。有一回,我因感冒头痛没有出早工,意外发现王嫂把每样菜都炒两次,给我吃的菜放了油,而他们自家人吃的菜未放油。后来,我又观察到其它农户几乎都是吃的不放油干炒的‘红锅菜’。油菜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农作物,但在五六十年代,油菜面积不大,平均亩产不过五六十斤。而油菜籽是农民的主要食油原料,油菜低产,因而家家缺油。这件事,使我十分震惊,也非常难受。当时我暗下决心:人活在世上就要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一定要提高油菜产量,让广大老百姓有油吃。” 追根溯源,官春云娓娓道来。
    他是怎样提高油菜籽单位产量的呢?


从“春发”到“冬发”


    官春云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他认准的事,会坚定不移地去做。农业科研,仅从书本上和实验室里是搞不出来的,必须到野外耕作。由于作物生长发育时间长,往往一次试验失败,就要等到来年。官春云自着手油菜研究的课题后,每年油菜生产季节,或在校内或到农村进行科技试验。他曾先后深入到湖南省溆浦县的麻阳水、花桥、龙潭、马田坪等10多个乡镇调查。那时的乡镇绝大多数不通汽车,要下乡得靠两条腿走路,有时一天要走上百里路。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观察田间油菜的长势,和当地农民交谈,虚心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比如土壤的选择,品种的选配,播种期的确定,肥、水等在耕作中如何运用,他都事必躬亲。回到实验室,他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对油菜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特别是器官分化与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传统油菜理论认为,油菜冬前过多生长发育容易遭受冻害,影响油菜的产量,因此冬油菜不要“冬发”要“春发”,即油菜过冬时只要长出七八片叶子就够了。因而有民谚曰:“油菜只要隔年生,不要隔年春”;“春菜猛如虎”;“油菜老来富”等等。
    官春云对传统油菜理论不以为然,他根据油菜生长发育的特点、影响产量的要素(如品种、育苗、栽培、施肥及田间管理等),对“春发”模式提出了质疑。要对经典理论挑战,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实验依据。因此,他一边抓紧“冬发”的试验,一边查阅文献资料,一边调查长江中游4省区的地理气候。通过调查研究,他认为只要地理气候条件适宜,适时早播,加强油菜冬前的施肥和管理,使油菜冬前生长达到15片叶,积累足够的养分,增加绝对干物质,就有利于油菜各器官的分化发育,菜籽产量就会大幅提高。1965年,他在《油料作物》第二期上发表了《试论油菜“冬发”在生产上的重要意义》的论文,第一次阐述了自己对油菜“冬发”增产的新理论。
    “我的主要理论论点是:冬前是油菜器官分化和养分累积的重要时期,春后是器官建成的时期;油菜绝对干物质量虽然冬前少,春后多,但若冬前积累多,春后产量高;长江中游地区气候有利于冬发。我的油菜‘冬发’理论提出后,反响强烈,一时‘冬发’、‘春发’、‘冬春双发’、‘冬壮春发’等众说纷纭。不久,我因事到上海农科院,该院科研人员对我的新观点给予高度评价,我很受鼓舞。”四十多年前的情景,官春云至今念念不忘。
    “我顾不上人们的议论,仍然坚持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寻找新的科学依据。”官春云接着说:“我在不断实践、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写出了《论油菜冬发》,发表在《中国农业科学》1978年第四期上,并被前苏联的文摘杂志摘录。该文除进一步阐述油菜的冬发意义外,还提出了冬发高产油菜在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长势长相和栽培技术措施。也就在那年,农业部在湖南举办长江中游四省油菜干部培训班,我应邀作冬发技术专题讲座,使这项技术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促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1985年,湖南省教委对我们的科研成果组织鉴定,全国著名油菜专家刘后利教授在鉴定会上指出:“官春云论油菜‘冬发’的系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对油菜传统种植理论的重大突破。”
    1986年,官春云通过长期研究后认为:“不同品种对光温生态条件有不同反应,这种不同反应影响作物的引种、育种、品种布局和栽培措施。于是,我首次将油菜光温生态特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冬油菜中有冬性—弱感光型,半冬性—弱感光型,春性—弱感光型;春油菜仅有春性—强感光型。甘蓝型油菜感温,感光的敏感时期分别为7-8叶期和10-12叶期。我确定了上述四种类型的地理分布,并分析出内源赤霉素含量。”
    官春云的这些研究成果改变了以往认为春油菜、冬油菜感光性均强,以及冬性越强的品种感光性越强的错误观点,对油菜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其分类也得到加拿大、俄罗斯、美国等国油菜专家的认同和赞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官春云的油菜“冬发”技术经农业部推广后,极大地促进了油菜产量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达100多亿元。以湖南为例,1978-1995年因推广油菜冬发技术,增收20.7亿元。近年,官春云等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冬发”技术的信息平台,在湖南建立了国内首个油菜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推动油菜生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油菜高产的难题攻克后,官春云又开始致力提高油菜的品质。


从“双高”到“双低”

 

    芥酸和硫苷皆为油菜籽中的重要成分,高芥酸、高硫苷危害人、畜,而培育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油菜品种,一直是国内外专家争相攻克的难题。1974年,加拿大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双低”油菜品种,但引入我国作冬油菜栽培,产量很不理想。如何才能育出适于我国栽培、既高产又“双低”的品种呢?官春云开始向油菜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进军。
    “质量质量,质是摆在前面的。为了实现优质和高产,1979年我开始培育我国自己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杂交育种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先用加拿大、欧洲的‘双低’油菜作母本,我国油菜品种作父本杂交,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经过不断试验,我采用适应我国生态条件、高产抗病的油菜品种作母本,用加拿大、欧洲的‘双低’油菜品种为父本,结果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湘油11号’。”
    “为了加速油菜育种的进程,我和同伴连续3年先后到云南、黑龙江等地进行夏种夏育试验。1985年5月,我和几个伙伴来到黑龙江德都县一个部队农场进行夏种夏育试验。在那里,我们每人种上亩把地试验。为了节省科研资金,从翻地、耕地、播种、选苗、施肥、选株,一直到收割,我们都是自己动手。作为这项课题的负责人,我既是组织者又是劳动者,每天得干上十一二个小时。晴天满身汗,雨天满身泥,收工回到住地,大家都不想动弹了。农场的同志看到我们累得像散了架似的,怜惜地说:‘老官,你是一个堂堂教授,何必自找苦吃呢?花几个钱雇几个工人干吧?’我只好苦笑以答。”
    在官春云看来,搞油菜育种就得亲自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
    汗水浇开幸福花,智慧结成丰硕果。官春云等人经过三年五代选育,以“马努”为母本,“甘油5号”作父本,培育出的“双低”油菜优良品种——“湘油11号”,它不仅“双低”理想,而且亩产达到了110—150公斤。这项成果1987年评为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推广品种。
    继“湘油11号”之后,官春云又陆续成功培育出湘油13、14、15号,湘杂油1号、湘农571号等几个双低品种。其中4个通过国家审定,均被列为重点推广品种。目前,全国推广面积达1.5亿亩,产值33.88亿元。湖南全省的油菜地,几乎全部种植的是官春云的双低品种。在我们荆州地区,有四分之一油菜地种植的是乡贤官春云培育的“湘油15号”。
    谈及“湘杂油1号”,官春云兴致勃勃地侃起它的栽培技术要点,使我这个门外汉也大长见识。他说:“首先,要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在湘南地区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湘北地区以9月上中旬播种为宜。一般选择地势向阳、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作苗床。苗床与大山的面积比一般为1:6—8,有条件的可适当扩大苗床面积。注意及时间苗、定苗、抗旱、追肥,防治蚜虫等病虫害;其二,要适时早栽,合理密植。当苗龄30天—35天时,必须抓住季节适时早栽,力争移栽后在冬前有40—50天有效生长期。每亩地一般种植1万株苗为宜。具体说,肥地一般种植8000—1.2万株为宜,中等肥力地1万—1.5万株,山区1.5万—2.5万株;其三,要加强管理,促进冬发。除及时追肥外,还应合理排灌、中耕、除草,防治蚜虫、菜青虫等病虫害。在油菜3叶期以前,宜采用浇水灌溉,尤以清粪水浇灌最佳。移栽后要及时灌定根水,以利成活。冬季干旱和冻害严重的地区要适时冬灌。一般在冬前(封行前)要中耕除草2—3次。1月份,当油菜进入越冬时,结合施腊肥进行一次深中耕,并培土壅蔸,以促进主根膨大,根颈充实,增强防寒抗倒能力;其四,春后清沟滤水,重点防治菌核病,及时摘除病、老、黄叶,以减少传病媒介,并采用有关药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湘杂油1号’曾创亩产268公斤的高产纪录。”
    病虫害是影响油菜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官春云在致力于油菜质和量探索之际,没有忽视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从“低效”到“高效”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油菜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兴起的时代,各种利用途径都处于探索之中。
    官春云首先谈起“低效”和“高效”,他说:“培育优质高产的杂种、利用杂种优势,是实现油菜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当年国际上在油菜杂种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我是1970年开始攻克这个难关的。油菜为两性花植物,在杂交制种时必须去掉母本上的雄蕊或花粉粒。此法如用于大面积杂交,难度很大。在未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前,通常采用人工去雄、制种,且效果很低。因为制种时只要残留了百分之一母本花中的生活花粉粒,就会严重影响杂交制种质量。为此,我首先决定利用化学杀雄剂配制杂种。”
     1979年,官春云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油菜高效无毒化学杀雄剂。该项目很快被列入国家“六五”攻关计划。目前,他已研制出4种高效无毒杀雄剂,并建立起包括施药时期、浓度、用量、父母本行比等在内的油菜化学杀雄制种技术体系,可诱导出90%以上的雄性不育率。这一技术在全国应用于杂交制种后,已选配出十多个可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品种,在1987年第七届国际油菜会议上,被确认为国际领先技术。此后他们又培育出2个化学杀雄杂种,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官春云主持利用Bt毒白基因转化油菜,至1998年获得我国第一个稳定的转基因油菜品系,并获863项目资助。2000年,专家鉴定该项目居国内领先水平。菜青虫是危害油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秋雨多的年份则成片致灾,严重影响产量。1996年,由官春云主持、湖南农业大学成立7人课题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油菜新品种。经过3年多性状选择,终于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虫油菜品系T7。这一品系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专家鉴定,这是全国第一个Bt基因抗虫油菜品系,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官春云通过对油菜抗菌核病基因作图群体分析,发表了国内第一张油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对抗菌核病基因进行了QTL定位,同时构建了cDNA文库,正在克隆油菜抗菌核病基因。杂交油菜基因工程研究也已成功育成转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系油菜,转barstar基因的雄性不育恢复系,并育成强优势组。经农业部基因办批准,这3个转基因油菜品系已完成田间试验。此外还育成1套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并通过技术鉴定。近年来,官春云采用辐射育种方法,又培育出油酸含量70%以上油菜品系和双低黄籽油菜品系,正在参加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中。
    为了拓宽种质资源,早在1986年,官春云即与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的钱秀珍一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云南油菜野生资源的考察和研究”,并率队实地考察。“为了弄清新疆野生油菜在油菜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全国6个省的7个科研、教学单位抽调15人组成考察队。那次我们实地考察了新疆、云南的57个县和6个生产建设兵团,总行程累计达1.2万余公里,共采集种子276份,制作蜡叶标本128份。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个n=9的十字花科物种,此前我国没有该物种的记载。我们根据形态、生态、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水平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认这个物种是Sinapis arvensis L.分布在中国的一个野生种。它生长势强,抗病虫性好,芥酸含量低,具有雄性不育胞质,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通过研究,目前已获得新疆野生油菜胞质的雄性不育系。这个发现,是一个开创性的发现,为油菜育种提供了新的、宝贵的亲本材料。”官春云翻出当年考察路过天山时与伙伴们的合影,津津乐道地忆述起当时的情景。
    “一年当作两年用”;“高效率工作”——这是官春云的口头禅。官春云把时间看作无价之宝。为了赢得时间,他想了不少办法,常常是需要集体研究的事,放到8小时内做,而自己能单独完成的事,挤到8小时外干。有一年春节,夫人李栒教授带着女儿回娘家。官春云何尝不想去呢?然而,他有心中的“小算盘”:春节期间,别人走亲访友,他一个人躲在家里写东西,饿了就啃点馒头。后来岳母见到他说:“过春节盼你回来看看我,也是对我的一份安慰。”官春云语噎了,面对这位慈祥的老人,他又能说什么呢?同年8月,《油菜品种改良和分析方法》这部长达27万多字、倾注官春云心血与智慧的代表作出版了。他恭恭敬敬地向岳母奉上一本,老人热泪盈眶地捧着书说:“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从普通教师到大学校长

 

    1995年1月,时代把官春云推上湖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位子。从他立志农业研究那一刻起,就一直思考如何用科研成果振兴中国的农业。他与我谈到:“当校长不是我的初衷,但我深知: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组织上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我,是对我的高度信任。同时,农业大学在科教兴农中有重要作用,其意义更大,我毅然担当起重任。”
    千头万绪,如何着手?官春云联想个人30多年的科研经历,能在许多困难条件下取得成果,靠的是周密计划和认真实践。他将此用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四个方面,并总揽全局。他首先主持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近期和远期规划,提出“教学上台阶不可逆转,科研上水平不可逆转,产业上效益不可逆转,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的四大目标,并逐项付诸实施。
    官春云上任后,十分注重学科建设,他认为有了精干、团结和高水平的学科梯队,就能出成果、出效益。上任不久,他在对全校各学科梯队进行全面调查后,制定出人才建设的“十百”计划:即到20世纪末培养10名在国内农业界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100名学术骨干,以此形成学校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迎接生物技术时代的到来,他积极向上级申请,组建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促进学校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他积报申报科研课题,奖励科研成果和发表高档次学术论文等。在他任职的6年中,学校博士点从1个增加到4个,在湖南省属院校中名列前茅。全校取得的国家科研成果、培育的农业科学品种,以及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发表的论文,均比原来翻了一番。
    为使学校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官春云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共同主持了国家教改课题“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其他项目,还争取到湖南省教改课题。学校在这个基础上又设置了一批教改课题,形成较为周密的教学改革网络体系。在校内,他强调基础课的教学比重,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提出培养农文、农理、农工等复合型人才。他还创造出“六边”教学法(即:边上课、边科研、边实践、边生产、边推广和边学习做群众工作),培养出一大批有理论、有实践、会操作的优秀人才。由官春云直接主持的两个教改课题,均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官春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在任期间,在学校创设了“人文讲坛”。“讲坛”由学生自己组织,并邀请各科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和交流。利用此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等。这种讲座一直延续下来。
    199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高校扩招,当时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实际面积仅600多亩,校属实验农场又是属于集体所有的法人单位,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为此,官春云多次与地方政府交涉,经几年的艰苦努力,实验农场终于划归学校直接管理,农场职工转为学校工人。地方政府还增加了对农大的拨款。到2000年8月,学校面积扩展到3327亩,为学校的发展和扩招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官春云操碎了心。在任期间,他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让油菜改变世界”的梦想

 

    面对入世后我国油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官春云,这位世界级专家又陷入了深层次的思考,他向我介绍说:“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油菜籽都是由农场生产的,生产规模一般达几千亩甚至几万亩,并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很低。这些国家低收购价和高含油量抵销了长途运输的成本,对我国油菜生产威胁较大。”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作为油菜主产区的长江流城,该如何应对呢?
    官春云提出了五大对策:一、改变种植制度。二、培育优良品种。三、提高栽培水平。四、实行机械种植。五、严格菜籽标准。
    新形势下,应该坚持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主攻方向,坚持技术创新、运作机制创新,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不仅使农民在原料生产中增加收入,而且将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返回给农民,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官春云强调:作为油菜大省的湖南,目前全省耕地面积为5700万亩,其中油菜面积约为1400万亩。尽管湖南的杂交油菜推广在全国是比重最高的省份,但单产较低,与四川、江苏等其他省份的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因而提高单产是当务之急。其二,油菜品质要改良,目前湖南的油菜含油量为40%,这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力争油菜含油量达到42%以上。
    我国在加入WTO前,是一个油菜籽出口大国,但目前却在大量进口油菜籽。对此,官春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只有10公斤,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湖南省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为6.3公斤,其中菜籽油5公斤,只相当发达国家的16%。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菜油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双低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是很好的饲料源。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油菜籽饼粕的需求加大。同时,打进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优势。亚洲国家多数不种植油菜,日本、韩国等需远涉重洋从加拿大等国购买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而这些国家离我国油菜籽市场更近,运输和经营成本低。在上市时间上,加拿大等国都是春油菜,而湖南省是冬油菜,上市时间早。另外,湖南省油菜籽还有自身的一些优势,菜籽叶绿素含量低,利于成品油储藏;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饲用价值好。目前对外进口油菜籽,主要是民间交往,近几年我国每年大约进口额在300万吨。我是反对进口的,进口一吨油菜籽大约需2600元。进口油菜籽的含油量为42%,我们目前也达到了40%以上,差距在缩小。比如我们湖南本来就有一批像‘金健’、‘油中王’等老百姓喜爱的品牌食油,还从国外大批量进口油菜籽,实在不划算。”
    他进一步说:“冬油菜的栽种一般是育苗移栽。农民一亩田收入约600多元,而每亩须投工15个工时,加上农药、化肥、除草,投入大于产出,劳动生产率低,对农民的积极性有影响。只有积极发展板田直播,提高生产力,才能获得良好效益。当然,板田直播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现在每亩产量还达不到150公斤。为此,我研究出一种具有高产、省工、高效、保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稻板田油菜直播技术,即油菜‘机播机收、适度管理、公司运作、农民获利’的新型种植模式,目前正在省内外逐步推广。”
    所谓“机播机收”,是指几年前由官春云主持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和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研制成功的2BYF-6型油菜免耕直播机,不久前已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偏心轮型孔轮式精密排种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新型油菜免耕直播机结构新颖、紧凑,能与遍布农村的手扶拖拉机配套,可一次完成油菜栽培过程中的播种、施肥、开排水沟和对已播种子、肥料覆土等四道工序。它解决了免耕、直播油菜土层覆盖问题,减少了油菜移栽和翻耕点播环节的大量用工投入,有效利用季节和土壤墒情,从而保证了油菜适期早播,为培育冬前壮苗、提高油菜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它还具有红外线传感器与单片机组成的监控系统监控播种,是我国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大大提高了我国油菜种植机械化水平。这种免耕直播机的推广应用,将引发油菜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交谈中,官春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说:“能源是科学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石油与煤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而且用不了多少年将会枯竭,生物柴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既干净又无污染,是很好的环保性油品。从长远看,生物菜油具有可再生性。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如德国大约有1600多万亩油菜,其中有三分之一用作生物柴油的能源。现在我手下有两位博士专门从事生物柴油研究,前不久,韩国农业部门希望与我们合作,建立生物柴油基地。他们没有基地,但有设备,如果合作得好,一年可生产生物柴油100多万吨。另外,油菜还可以提炼化工原料与油菜蛋白,油菜蛋白具有抗癌作用。因此,油菜不仅是生活之需,还可以开发多种用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如果其他发明创造能够推动社会发展,那么,我可以自豪地说:油菜也能改变世界!”
    当我问及科学研究的体会时,他说:“搞科研没有捷径,没有诀窍,除了有较好的基础外,就是要舍得干,持之以恒。我这个人智商不是很高,能做出点成绩无非就是4个字‘肯干惜时’。此外,我每年经常下乡了解生产情况,只是近两年才稍微少点。”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无数的辛酸与汗水。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尽快得到结果,必须一年种两季油菜。于是夏天在北方,冬天在南方。每天外出归来,尽管疲惫不堪,但还得在夜晚整理资料、分析数据、总结经验、写出结果。
    “杂交水稻有个袁隆平,‘双低’油菜有个官春云”——官春云的名字在三湘大地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但平民出身的他,念念不忘根本,心中时刻挂记着广大农民兄弟。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栽种“双低”油菜的要领,他挤时间针对农民撰写了一本名为《双低油菜及其栽培》的科普手册。撰著时,他经常废寝忘食,伏案而作。女儿官梅见父亲写作辛苦,经常帮忙。后来官梅注意到:以前书桌是好好的,因为父亲撰著《双低油菜及其栽培》,书桌上的油漆竟被摩擦去了一大片。
    有感于官春云一生心系油菜,为油菜奉献无悔青春的高尚情怀,有位农民诗人赋诗赞道:“探研油菜路迢迢,经典生疑把战挑。冬发栽培增产量,基因移转抗虫妖。‘分子’标谱首图建,化学杀雄头卷摇。日至不休成大业,花香异国蝶蜂招。”
    官春云成功的背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李栒教授是教遗传学的博导;女儿官梅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副教授;女婿是学材料力学的,荣获德国、日本两国双博士学位归国,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儿子官邑是湖南大学力学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访谈至中午,好客的官院士又专门引领我参观了他主持的实验室、实验基地、生命科学院,然后到他的家做客。一走进绿树碧水环绕的官寓,女主人李栒教授就喜滋滋地告诉我:“咱家今年大喜临门!”原来,他们的女儿官梅生了一对龙凤胎。“两个小家伙让我们喜得合不上嘴,也让我们全家忙得团团转,由于奶水不足,专门请了两个保姆还不够用。上周才送走他们呢!”李教授指着还摆放在客厅里婴儿车和玩具说。“我女婿姓刘,为了体现咱家蒙汉两个民族结合的特色,我们给两个小外孙分别取名刘官汉、刘官蒙。”官院士一旁补充道。
    谈及夫妻俩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几十年,李教授并未说自己,只是强调:“老官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除了专业书,政治、文艺,甚至文摘,无所不及。他读书的兴趣由来已久。‘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官带学生下乡接受‘再教育’,除了当时必学的‘红宝书’,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学日语和俄语。当时仅仅是爱好,也没想日后大有用场,几年下来能读能写,还翻译了不少科技文章呢!”
    官春云经常外出学习、考察、试验,常常一去几个月无暇回家,李栒教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又要从事个人的教学和科研,个中辛苦与奉献不言而喻。一个成功的男人,实在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性。
    官春云现在身体还很硬朗,这可能得益于他长期跑野外、下地劳动。他说:“我还有许多事要做,而最大的心愿是让祖国大地到处飘荡着我培育的油菜花香,让大家不仅有优质油吃,还要努力开发油菜产品,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官春云平静而谦和地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要活到老,学到老,继续为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作出新贡献。”
    “荣誉、鲜花和掌声只是昨天的辉煌”——官春云说,“我是油菜领域里的一名耕耘者,我别无所图,只想多育出油菜新品种,多挖掘油菜的潜力,早日实现‘让油菜改变世界’的梦想。”
    汽车奔驰在坦荡的两湖平原上,公路两旁,一朵朵、一团团、一片片、一块块金灿灿的油菜花与蓝天白云连在一起,无数只蜜蜂在花间辛勤劳作。
    我的眼前再次浮现出官春云那油菜花一样的灿烂笑脸。这位将自己一生和油菜紧密相联、以解决中国人“吃油”、“用油”为己任、被广大农民亲切称呼为“油菜花的使者”,是他使我们的生活不再缺油,是他使油菜得以广泛应用,是他使我们的田野更加充满了希望。(转自《湖北文史》总第九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