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坚持“一主三化”加快我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4-09-15 00:55:11  
字体大小:【

 

邹仲华   委员

    “郡县治,天下安。”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只有坚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镇城镇化建设,才能走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新路子;才能实现“兴县强省”,全面提高湖北的综合经济实力。下面,就坚持“一主三化”,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肤浅看法。

六点建议:
    1、树立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打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推动力。为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一主三化”方针,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我们建议,全省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进入基础领域提供更加广阔的投资途径和运营的平台,在加大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参入。对经营性或有盈利潜力的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对供水、医疗、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大胆推行委托经营和选择性出售。所有这些,目的是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第二,在建设湖北南大门——咸宁以及咸宁项目立市、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应着重培育和壮大民营制造业主力军。几年来,我们咸宁在发展“四乡六业”的特色产业等开发扶持项目中,市委、政府都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帮助民营经济争取资金、争取技术、争取市场,使得民营经济的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仍应进一步放宽条件、加大力度,将民营经济作为湖北制造业的主体来培育,在政策、资金、人才、环境、服务等诸方面给予扶持、配套,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更强地发展,使其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应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发挥民营经济在信息产品开发、生物制药、新材料应用等高新技术应用开发领域的潜在优势,逐步发展县域高新技术产业。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民营经济发展已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关键时期,在抢抓机遇、创造优势、挖掘潜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更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一是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新形势、新要求,出台新的民营资本投资行业目录和产业目录,放宽市场准入,给民营经济以平等的竞争舞台,使民营经济在保增长、扩内需中有用武之地。二是建议对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和程序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予以考核,对民营经济有突破性发展的予以着重奖励和大力扶持。三是建议由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进行对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科技振兴项目,帮助民营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坚持产业兴省、工业优先的发展思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牵引力。工业化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工业份额的上升,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标志,是增大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出路所在,必须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加快湖北工业经济体系的调整改造和新工业体系的建立,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

    3、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专业市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要加快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关键是发挥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优势,走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子。要按照“优化提升第一产业、调整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构想,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就是要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指导方针,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结构调整,走设施化、精品化、深加工、外向型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调整壮大第二产业,就是要把工业快速提升作为县域经济总量的第一推动力,用大投入推进工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走工业强省、工业强县之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流通、运输、旅游等产业。

    4、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力度,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助推力。发展县域经济,应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大中小并举,一、二、三产业齐上,实行省市捆绑,市区一体,县(市)镇村联动,能大则大,能小则小,能强则强,能快则快,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开发项目。一是要围绕引进外资、域外资金上项目;二是要围绕湖北的特色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上项目;三是要围绕武汉城市圈和武汉国家级开发区上项目,主动借船出海,延伸产业链;四是要围绕开发高新技术,加强利用本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上的优势上项目。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向心力。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在城镇化发展上,我们建议,一方面应加快步伐,扩大空间,增加容量;另一方面,建议着力解决城镇功能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继续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向规模集中、资本向园区集聚、园区向城市靠拢、人口向城市流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基础。在这方面,下列问题应引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重视:一是失地农民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在加快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的过程中,失去土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保障问题已成为难点,急需解决。为此,建议由各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统一出台安置解决办法,以避免各区市县在实际操作中政策不统一、标准不统一,导致失地农民互相攀比扯皮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今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这一基础前提出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调配。

   6、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思路,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机制和举措发展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在这方面,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指导,出台并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规范各方面经济行为。同时,打破农业产业化以县域为主的发展模式,形成跨区域、跨行业发展的新型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涉农龙头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对能带动周边县区农民增产增收的产业化项目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也是最基础性的经济,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大难题,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能建设全面的和谐社会。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必须是富民经济,要讲投入效益;县域经济必须是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县域经济必须是市场经济,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县域经济必须是开放型经济,应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县域经济必须发展以民营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必将实现新的飞跃。

四点感受:
    1、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政府必须继续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先导工程,深刻地解决对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问题,扫除思想障碍,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为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才能彻底改变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彻底消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制约,做到敢于突破前人、突破自己、突破常规,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2、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从实际出发,把“一主三化”的方针落到实处。落实“一主三化”方针,关键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正确处理“三化”之间的关系。落实“一主三化”方针,重点是在抓特色、创造竞争优势上做文章,要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中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3、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环境是吸引力,是生产,也是竞争力。一流的环境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对于聚集要素资源,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县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投融资环境。重要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克服“错位”、“越位”现象,真正把应由市场调节的职能返还给市场,把应由企业行使的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各级政府要用更多的精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努力打造“亲商、安商、宜商、富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4、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把一切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安、民享、民富、民就业、民满意上做文章。要切实克服不计代价成本、不顾资源浪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方式的倾向,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保证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咸宁市汇美达工贸有限公司、咸宁市鄂南丝印花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