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0:55:11  
字体大小:【

 

民进湖北省委员会

    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明显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强县富民为目标,采取扩权强县政策,大力推进“一主三化”,积极引导扶持全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以扩权放权为突破口,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76个县(市、区)实现生产总值4644.74亿元(现价),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0.8%,增长速度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2007年11个,其中仙桃最高,为190.4亿元。地区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的增加到8个。全省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44.176亿元,占全省23.8%。
    2、以开发区经济为战略支撑,工业基础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县和县级市所属的78个开发区累计实现经营收入1935.3亿元,增长33.2%;完成工业总产值1590.1亿元,增长38.9%;完成工业增加值492.8亿元,增长37.5%;实现税收收入77.5亿元,增长33.6%。
    3、以产业化经营为主抓手,农业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两江流域1500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带、以中国香米为主的江汉平原1000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带、以武汉为中心向沪蓉京珠沿线扩展的400万亩商品蔬菜产业带、以江汉平原腹地为主的600万亩水产养殖带、1200万亩速生林产业带、1500万头优质三元猪产业带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4、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城镇化建设明显加速。到2007年底,我省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44.3%,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6.9%,分别比2000年提高2.9和2.7个百分点。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几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县域经济实力有所加强,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显不够,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湖北经济弱弱在县域经济。2000年经济日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进行百强县的排序。在第一届的百强县名单中,湖北有仙桃、潜江、枣阳、襄阳、宜昌、天门6个县市入选,仙桃市排名42。到了第四届,仅仙桃一市,而且排名在97名,此后至今,湖北一直落空。而在2007年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中,江苏省有24个,浙江省有25个,山东省有25个,在中部,河南省有7个,湖南省有2个,山西有2个。到了2008年的第八届百强县评选时,中部有了大的进步,江西有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湖南有3个,增加了一个,河南、山西不变。目前中部仅安徽、湖北没有。在2008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北有11个、湖南有17个。湖北是仙桃(15位)、潜江(20位)、大冶(27位)、宜都(42位)、天门(49位)、汉川(55位)、钟祥(72位)、枝江(81位)、赤壁(90位)、当阳(92位)、枣阳(100位)。二是湖北县域经济弱又弱在乡镇经济。全省有966个乡镇,其中747个建制镇平均财政收入904万元,1.2万人。2004年、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江苏有275个入围,名列第一。浙江有266个入围。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发展动力不足。一方面内在活力不足,这种内在活力不足又主要表现在同沿海比我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另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的拉力不足,投资、消费、净出口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力太小。二是工业实力不强。这主要表观在县域工业规模狭小,县域工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三是收支分配不匀。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后,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竞相收费,使县级财政资源由预算内向预算外甚至体制外转移,造成县级可支配财力份额过小。县乡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使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四是制约因素不少。如市场制约、品牌制约、政策性制约、制度性制约、思想观念制约等。

    三、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把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上下结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当前各县市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认清各自的优势弱势,找出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的方法。2007年12月中旬到2008年3月中旬,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到全国有关地区进行专题调研,最后公布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18种模式,总结出了各地的创新发展的经验。其中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非常值得我省深入学习借鉴。如江苏省昆山市、江苏省江阴市、浙江省义乌市、山东省寿光市、江西省吉安市、湖南省长沙县、甘肃省定西市、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经验做法和发展模式值得我省各县市借鉴吸纳。一是县级政府要发挥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最直接平台的作用,协调好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县(市)、乡(镇)、村三个层次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省市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又要加快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土地、行政等管理体制改革,变制约因素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有必要进一步扩权强县,并落到实处。不妨在设立省级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同时,设立省级县域经济综改实验区,建议设在宜都、枝江、当阳一带。

    2、必须构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这是被沿海发达县(市)实践所证实了的结论。一是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两手抓。二是大力推进富民战略,县域经济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劳务输出、特色输出”。比如,在国内,兰州拉面、湖南牛杂面、福建沙县小吃都很有名气,主要是其地方特色输出很成功。湖北也不乏名小吃,应在特色上做足文章,以特色带动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门槛、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外,民营资本都可进入经营,注册资本可实行分期到位,登记审批可简化程序实施“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3、必须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二是加快县域工业化要从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切入。各县(市)要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出发,培育各具特色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支柱产业,形成企业集群,发展产业配套,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并逐步将其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县域工业化要注重培育经济自主内生增长因素。四是要主动接受东部和城市产业转移,以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4、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各县市要做大老产业、创造新产业。湖北各县市都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空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小龙虾产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具体来说,一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二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改善市场环境,改善信息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认证体系建设,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公司制农业、庄园农业提供便利;完善农村信贷支撑体系。

    5、县城经济与乡镇经济要同步发展。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县域经济比喻为一个动车组,那么,县城经济是车头,乡镇经济是有动力的车厢。要实现重点突破与一县两镇的思路,即“强镇─示范效应,弱镇─木桶效应”。以县城、建制镇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路、水、电、气、环保设施)建设,以改善环境、塑造形象、提升功能,引导各类生产加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城镇的产业园区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