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开发宜昌特色文化资源提升鄂西圈文化魅力

2014-09-15 00:57:05  
字体大小:【


政协宜昌市委员会

     按照省政协办公厅统一安排,我们紧紧围绕发挥宜昌特色文化作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魅力,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地方文化资源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宜昌特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化。宜昌地处中西部衔合地带,降水充沛,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地之一。长江三峡、清江画廊、沮漳河风光形成了宜昌秀美山水的金三角。壮美神奇的西陵峡、美若仙境的清江画廊,以及三游洞风景区、车溪风景区等全市范围内340多处魅力独具的秀丽风景,加上良好的气候,独特的区位,构筑了宜昌生态文化原型。

    二是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是宜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宜昌市域内,是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巴文化和楚文化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两朵绚丽的文化奇葩。巴文化是三峡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源流。楚文化是与中原文化并肩屹立的文明成果。巴楚文化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三峡地区交融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它是宜昌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宜昌历史文化中最为厚实、最为独特的资源。在中国地域文化圈中,宜昌以巴楚文化而闻名遐尔。近些年来,宜昌加强巴楚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民族舞剧《土里巴人》、音乐电视《雀尕飞》、广播剧《三峡移民第一村》、电视剧《家在三峡》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继《土里巴人》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之后,2007年,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特别奖。

    三是土家文化和民间文化。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土家民族文化是植根于宜昌市域内的文化奇葩。宜昌市域丰厚的文化土壤,积淀着绚丽多彩的、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其载体和形式共有民间故事、山歌、民歌、吹打乐、巴山舞、长阳南曲、花鼓戏、民间版画、服饰等数十种。

    四是名人文化。宜昌天钟神秀、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英才。秭归诞生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兴山诞生了民族和睦使者、绝代佳人王昭君,宜都诞生了著名学者杨守敬。此外,夷陵大地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不朽的诗篇。

    五是军事文化。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又是名人文化的延续与拓展。近些年,我市充分整合名人、军事文化文物资源,深度挖掘文物景点的文化内涵,提高和扩大文物景点的档次和规模,文物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六是水电工程文化。宜昌区域建有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葛洲坝、三峡电站等五座特大型水电大坝,还有诸多中小型水电站。已初步形成了言水电必谈宜昌、言宜昌必谈水电的文化背景。这些电站水坝不仅产生强大的电能,而且派生出丰富的水电工程文化、水电生产文化、水电科教文化、坝区移民文化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水电工程文化。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宜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旅游设施有待完善。宜昌市与文化旅游相关的通讯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差距,文化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相关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尚未建成,城市文化旅游引导标识系统不健全,旅游咨询、网络营销等功能有待开发完善。加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虽然景点数量多,但大多数规模小,景区产品开发各自为政,导致文化旅游资源割据,集群化发展不力,文化旅游综合功能显现不出。

    二是核心景区有待做大做强。宜昌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部分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具有垄断地位,但单个景区开发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景区规模偏小,缺乏竞争能力,经营效益不佳。两坝一峡旅游区是宜昌市核心旅游区域,应突出集高科技、环保、建筑美学等多种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水电文化特色,但是该区域部分景区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没有配套的水电博物馆及青少年科普中心,与周边环境缺乏整合和系统集成。近几年,宜昌市年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以上的景区仅有三峡大坝旅游区一家,第二位的三峡人家风景区年接待量70万人次,屈原祠景区和车溪民俗旅游区,年接待量游客最多为40万人次左右,其他的年接待量都在25万人次以下。

    三是投入力度有待加大。近年来,宜昌市财政对文化旅游专项资金虽逐年有所增长,但与国内同等城市发展文化旅游比较,市财政投入明显不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只有700多万元。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一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缺少前期引导性资金支持而进展缓慢。有些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短期内恢复文化景观还有一定困难,如尔雅台、墨池书院、东山寺、杨泗庙、至喜亭、至喜堂等。同时,城市文化品味还不高,还缺乏一批现代文明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如大剧院、科技馆、博物馆、电影院、会展中心及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体育建筑和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等。

    四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宜昌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懂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旅行社高层经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6.4%,导游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为56%,但旅行社高层经理人员管理类比重不到50%,导游人员中初级导游占97%,外语导游仅占10%,小语种导游严重缺乏。线路策划、景区规划、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不足。

    三、提升鄂西圈文化魅力的建议
    第一,加强统一领导,健全规划保障。建议成立全省高规格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一是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聘请国际一流机构、一流专家,广泛集中各方面智慧,进一步完善鄂西圈总体规划,制定出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蓝图。圈内各地要以此为依据,搞好本地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建立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三是鄂西圈内各地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文化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第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文化功能。要采取改革的办法,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建好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兴建根雕奇石馆、民间民俗文化馆等特色文化设施,逐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使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旅游景观和文化活动的有效载体。要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城市环境绿洁亮畅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文化遗产和建筑物保护。加强圈内联动,开发跨区精品。要加强与恩施州旅游合作,开发三峡清江环型大峡谷民俗生态旅游线路,加快与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市合作,开发“一江两山”精粹文化旅游线。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整体效益。鄂西圈的文物资源较为丰富,如宜昌市的三游洞、屈原祠、江渎庙、昭君村、黄陵庙、关陵庙、玉泉寺、杨守敬纪念馆等。这些文物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宣传包装不够,经营比较分散,整体效益不高,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提高和扩大文物景点的档次和规模,加大文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文物旅游的综合效益。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省直和圈内各专业剧团要在充分吸收优秀获奖剧目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创排适合中外游客观赏的“鄂西生态文化风情”歌舞节目。如宜昌市的《土里巴人》、《楚水巴山》等优秀获奖剧目,突出三峡文化特色,适应鄂西圈文化旅游的需要,拟将其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健全资金投入保障。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拓宽旅游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格局。积极利用国债、地方债、重大专项等资金,加强鄂西圈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在重大旅游项目上,政府在加大前期引导性投入的同时,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外地资本参与,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项目的投资建设。三是加大财政旅游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对全省旅游节事创意、大型旅游文化演出等项目启动阶段给予引导性资金扶持。五是进一步加大文物资源的开发投入,建设好一批重点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不断提升鄂西圈城市的文化品位,如宜昌市的黄陵庙、关陵庙、三游洞、屈原祠、昭君村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第五,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鄂西圈提供智力支持。建议在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时,可建立文化专家科学论证小组,在省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论证小组论证,实行文化开发审批制度。要重点组织民间民俗文化和文物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帮助旅游景点找准文化定位,确立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风格,从旅游资源规划、形象设计、景点命名、文艺表演、各种展览展示、旅游工艺品开发等方面提供服务。建议将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理论知识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干部培训计划,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制定完善高层次和急缺专业类旅游人才引进政策及配套政策。要有计划安排国家、省和高校旅游相关专业干部专家到鄂西圈城市挂职交流,选拔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鄂西圈城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就业。加强鄂西圈城市居民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生态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鄂西圈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