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破解四湖流域水安全难题  助推“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

2014-09-15 00:58:38  
字体大小:【


民进湖北省委员会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我省也相应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专门制定了《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同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为湖北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荆州地处四湖流域,实施“壮腰工程”,为荆州破除瓶颈制约、消除水患提供了强大助力,水利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四湖流域水资源及水利工程状况
    四湖水资源基本情况是:地表雨水充沛、过境客水量大、地下水源丰富。四湖流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四湖流域主要河流有长江、荆南“四河”、东荆河、沮漳河等。洪湖承雨面积5980km2,控制蓄水面积348km2,是湖北省最大湖泊。长湖承雨面积3240km2,现有湖面150km2;长江及支流穿境而过,江河过境客水量年均4680亿m3。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m3、枯水年48.5亿m3,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5亿m3;境内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资源量约26亿m3。丰富的水资源润泽了荆江两岸的土地,造就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两湖平原,荆州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是国家重要粮仓,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四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农业、水电等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撑。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湖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格局,具备了一定的防汛抗灾能力,为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现有堤防总长3267km,其中江河堤防2319km(包括荆江大堤182.35km、长江干堤450.12km、南线大堤22km、荆南四河堤1086km、东荆河堤128.45km),40多个民垸围堤及其它堤防长948km;建有荆江分蓄洪区、洪湖分蓄洪区两个分蓄洪工程,总面积4227km2,总有效蓄洪容积240亿m3。2002年后,国家出台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水利建设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农民投劳为主转变为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建设体制。按照水利工程的使用周期,洪湖四湖水利工程的使用基本到期,其建设与改造任务艰巨并迫在眉睫。

    二、四湖流域水问题
    1、水域面积逐步减小,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排水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自然淤积等历史原因,湖泊数量锐减,水域面积普遍缩小,湖泊的调蓄能力也大大减弱。由于工农业快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湖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湖泊;加上湖泊大面积围网养殖产生的养殖污染,导致湖泊水质逐渐恶化。内河水体及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部分已丧失使用功能,部分水体水质甚至有逐年恶化的趋势,离水功能区目标水质相差较大。荆州市最大的两个湖泊(洪湖和长湖)水质都为Ⅲ类,局部达到IV类,在4—9月富营养化程度为中营养。湖泊面积的减小和水质的恶化,不仅减少了湖泊的调蓄容积,还引起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物种数量和总量的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还导致部分水生生物物种的消失。
    2、饮用水源保护不力,饮水安全存在隐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饮水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以荆州市为例,城市饮水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城市取水保障程度不高。如松滋市余家渡水源地,位于松西河,其源头为长江四口之一的松滋口,由于三峡工程的建成运行以及松滋口的泥沙淤积,导致松滋口分流水量减小,近年甚至连续出现枯水期断流现象,直接影响该水源地的供水安全;二是引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不力。长江石首北门口水源地、长江监利三叽头水源地、长江洪湖烈士陵园水源地等水源地上下游附近或有码头、或有油库、或有排污口,是水源地供水安全的潜在威胁;三是荆州各城市都是临江而建,完全依赖长江一个水源,普遍缺乏应急备用水源,一旦上游突遇水污染紧急事件,荆州几乎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都存在安全问题。
    3、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协调机制不健全。水资源管理涉及水利、环保、农业、渔业、旅游、交通、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行政,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由于这些部门利益目标不一致,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我省水资源仍处于无序开发、保护无力的状态。
    4、水利建设规模加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由于长江输沙能力下降,河道冲刷下切,水位降低,四湖流域出现了滩地旱化、湿地萎缩、水质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如荆南四河已经出现了缺水问题,松滋、虎渡河水质下降。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补偿工程,使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水质条件有所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引江济汉和三峡工程产生叠加影响,将逐步改变荆江江段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引江入汉的入口枝江大埠街江段,在此开闸大流量引水,会改变江口江段产卵场的水文条件,影响鱼苗存活率,进一步破坏荆江江段“四大家鱼”的资源量。

    三、加强四湖流域水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省“多龙管水”的体制反映出许多弊端,这与水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形势极不适应,必须在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针对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四湖流域河、湖、水库和地下水资源制定综合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明确规定各水政部门的权限,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统一管理起来,对各种水资源实行优化调度、合理调配,并充分采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使水资源在工业、城市发展,水力发电、渔业、运输、娱乐和维持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2、加强生态水利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强生态水利建设,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中的综合作用,促进人水和谐,保证湖北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力度。四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要从源头抓起,重点整治四湖上区的“五小工厂”,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加大对沿湖沿河新农村建设力度,集中建设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站,积极推行“一建三改”减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大湖从事圈围养殖要规范、限制,提倡生态养殖,减少生物饲料及农药、化肥的投放量,抑制洪湖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同时还可采取洪湖、长湖两湖连动,长江、洪湖江湖连通的办法,定期进行水体置换,“流水不腐”,洪湖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将明显增加,人水和谐的美好环境将不难实现。
    4、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新一轮水利改革发展机遇,重点推进荆南四河、荆江大堤综合整治、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整治以及分蓄洪区建设,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和洪湖、长湖等重要湿地保护,加强民生水利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荆州洪水、疫水、污水等问题。
    5、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区域协作机制、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方式。完善和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收费制度,对涉水经济活动征收水生态补偿费用,用于对已破坏的河湖生态系统及地下水的治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