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我省能源结构分析与节能减排对策

2014-09-15 00:59:09  
字体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

    我省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缺煤、乏气、少油、多水,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90%的煤炭、85%的石油需从省外调入,天然气几乎全部需要从外省输入,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短缺省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对能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能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应该早准备、早着手,未雨绸缪地保障充足能源的及时有效供应;科学合理地调整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使我省能源供给与需求保持相对平衡,实现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从而实现我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能源预测分析
    根据湖北省2000—2009年的历史资料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预测,得到我省“十二五”期间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数据。到“十二五”末期,我省能源生产总量为7722.59万吨标煤,消费总量为15090.90万吨标煤,能源缺口近7500万吨标煤,能源自给率为51.17%。这对于缺煤、乏气、少油、多水的湖北省,能源问题将更加突出。根据预测,我省“十二五”期间,最为紧缺的为原油的供应,其次为天然气的供应,只有水电有节余,其他常规能源都需要从外省输入。我省到“十二五”末期,原煤生产量为2669.47万吨,消费量为5849.58万吨,原煤缺口近3200万吨,原煤自给率为45.64%;原油生产量为87.46万吨,消费量为1185.78万吨,原油缺口近1100万吨,原油自给率仅为7.38%;天然气生产量为3.33亿立方米,消费量为17亿立方米,天然气缺口近14亿立方米,天然气自给率为19.59%;水电生产量为2264.04亿千瓦小时,消费量为1466.57亿千瓦小时,水电节余近800亿千瓦小时,水电自给率超过100%。

    二、湖北能源结构与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从能源预测和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太阳能热水器用户最多占46%,燃气热水器次之占29%,居第三位的是电热水器,占25%。这说明使用燃气热水器的用户接近1/3,这对于燃气匮乏、燃气自给率只有19.59%的湖北省来说,无疑是一个雪上加霜的能源压力。而我省的水电资源丰富,所以我省应充分利用低碳、清洁的水电资源,扩大水电在终端消费中的比例;优化水电运行方式,实现水能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仍然较快。据统计测算,我省重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轻工业的3.4倍,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高新技术产业的8.8倍。按照有关部门的测算,若我省万元生产总值(GDP)能耗上升2.5个百分点左右,将抵消节能量250万吨标煤以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重型化,极大抵消了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形成的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形成很大压力。
    3、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虽然省财政在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我省繁重的节能减排任务相比,还不相适应。特别是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和电力行业的亏损,支撑减排主要工程措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电厂脱硫工程建设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多数市州还没有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节能以奖代补标准低且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连节能减排工作经费都没有保障,难以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三、对策建议
    1、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建设节能低碳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制订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能源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利用省外能源资源,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实现社会节能常态化。
    2、构建循环型产业,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在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行生态设计,加强清洁生产等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完整产业链条,培育绿色消费体系,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
    3、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优化发展火电,整合利用水电资源,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广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建设风力发电,加强智能电网发展研究,提高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的能力。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按照《湖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和《湖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评价考核市州政府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围绕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行业,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加快节能关键技术装备如节能电机、节能窑炉、节能水泵、节能灯、高压变频器、软启动等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研发和生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三是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进燃煤锅炉改造、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努力研发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四是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核管理规定,强化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必须符合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必须符合用地预审、必须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必须符合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必须符合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快对“两高”行业进行改造提升;强化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建立健全节能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节能。推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强化节能的监督管理,促进工业、建筑、农业、交通、商用、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六是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提高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奖励标准,加大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奖励力度。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全省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对企业执行国家和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排污达标等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广泛参与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

    七是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组织经常性的节能减排专项督察行动,严肃查处违反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案件。健全环保执法监察体制,强化执法责任追究,完善节能减排法规和标准。
    八是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使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