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变建筑大区为建筑强区的建议

2014-12-28 22:25:02  
字体大小:【

 

武汉市新洲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建筑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是我区的一大品牌与税收重要来源。经过30多年的积累发展,我区的建筑业已处于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进一步,海阔天空;等一下,稍纵即逝;慢一拍,付诸东流。因此,该是清理头绪,清醒头脑,加快转型升级,变建筑大区为建筑强区的时候了!


    一、亮家底,摸清我区建筑业“米桶”


    据调查,我区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共65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40家,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100多家;去年有7家企业入选全省建筑企业20强;新八、新七跻身全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连续3年入选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连续2年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建筑业已成为我区很多街镇财政税收的“特大”来源。我区还因此获“中国建筑之乡”和“楚天建筑之乡”殊荣,辛冲镇被授予“楚天鲁班镇”。


    二、比优势,正视我区建筑业“短腿”


    据调查了解,我区建筑业存在产值规模不大、资质水平不高、市场占有不广、整体实力不强、经营领域不宽和综合管理不细等问题。尤其是资金的短缺、安全监管的失位、扶持举措的乏力,极大损伤了新洲建筑业“元气”,消弱了建筑企业做强的锐气。


    上虞区只是浙江绍兴市下辖的县级区,其版土、面积、户籍人口、建筑从业人员与我区接近,建筑业也是他们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77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920亿元,实现利税85亿元。浙江中部地区的东阳市建筑业始终咬定“走出去”战略,201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37亿元,在省外完成产值1407亿元。我区2013年建筑业总产值为828亿元,税收10.16亿元。


    特别是,上虞有7家特级资质企业,东阳有5家,而我区仅仅1家。不比较,我们可能觉得“不差、还行、有名气”;一比较,我们的“毛病”出来了,“短腿”现形了。


    三、找药方,治治我区建筑业“病症”


    浙江上虞和东阳,以“质量兴业、文明施工”助推“建筑强县”;通过质量否决和质量奖惩,吹响了“建筑强县”集结号,值得我区借鉴。为此,特开具五副“药方”,仅供参考。


    一是资质升级要有新突破。建筑企业的资质就是响当当的名片,“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特级多了,竞争力就强了,承接的机会就来了。我区应着手按3到5个特级资质企业目标打造;2015年开始,每年新增1家,力争三五年内达到5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


    二是产业转型要迈新步伐。要改变单一的产业经营、一业独大模式,要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围绕主业产业链上下游做文章;要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业务结构;着重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上动脑筋;创新管理方式、开放模式、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在稳中求进,在进中求好,扎实迈出产业转型的步子。


    三是市场开拓要呈新格局。总量规模要扩大,就要“走出去”;不妨抢抓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和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实施的机遇,涉足更多的建筑业领域,构建好信息平台,以开拓更宽阔的市场。


    四是品牌建设要有新建树。建筑企业的声誉尤为重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有无拖欠农民工工资,有无强有力科技创新手段,有无优质高效人性化管理团队,这些都对企业品牌起导向作用;此外,我们还要始终如一地在宣传新洲建筑业品牌方面“大手笔、大策划、大家一齐上”。


    五是管理模式要有新亮点。当前存在的“借本子”、“打牌子”、“散摊子”不利于建筑企业的管理,一旦出现官司,大家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因而,要解决好“挂靠”和“挂名”以及“收份子钱”这种各自为政、貌似强大的格局,要想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在管理模式上“动手术”,忍痛割爱,不留余地,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不断夯实层层覆盖、环环紧扣的质量、效益、安全责任制,为建设建筑强区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