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英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5-07-13 15:49:22  
字体大小:【


    根据2015年初全县“两会”期间,部分委员关于扶持我县中药材基地、龙头企业、交易市场建设的呼吁和建议,近期,县政协调研组深入部分药材加工企业、药材种植大村、种植大户进行走访座谈,并召开部分工农商界涉药委员协商会,就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县张咀、占河等地的农民就有普遍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一度成为高山地区农村经济主要收入来源,曾经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药材种植场十多个,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并总结了许多道地中药材的种植方法。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我县药材产业呈“波浪式”发展,在曲折中前行,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质效提升不快。主要表现在:

 

    (1)产业有优势,但优势利用不足。我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地理气候资源独特,适宜各种珍贵动植物生长,尤以中药材品种多、质量优、储量大的特点,赢得了“大别山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名。名声享誉在外,但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果与市场需求、药农期盼还不相适应。一是品种多样。我县是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适宜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繁衍。据普查统计,境内有中药材1181种,其中植物类1132种,动物类30科40种,矿物类9种。先后引进及“野转家种”品种72个。在药农长期摸索实践中,药材种植形成了草本、木本、菌类三大系列。二是种植技术成熟。桔梗、天麻、茯苓、苍术等药材品种的人工栽培技术获得突破,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得到推广。药材品质好,驰名道地药材多,但这些优势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

 

    (2)产业有规模,但规范化程度不高。多年来,我县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典型为带动,以规模为引领的发展策略,中药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据统计, 2014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约为16.9万亩,总产量3.4万吨,系列产值7.8亿元。全县多数药材种植户有一定种植经验,但是存在盲目种植、零散种植、跟风种植的问题。专业合作社在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致富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社员组织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采收;加之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粗加工,不能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规程操作,导致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价格和市场竞争。

 

    3、产业有前景,但政策引导扶持不够。进入21世纪,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逐年上升。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中药村生产县,初步形成了中药材基地建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但缺乏激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政府的扶持资金、部门项目资金、社会投入资金向中药材产业的流动不够,资金不足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4、品质有特色,但产品科技含量低。1938年,我县桔梗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故有“英桔”之称;2002年我县苍术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化验,其药物含量达到出口外销标准。2004年“英”字牌茯苓精片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免检商品。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基本上是原材料销售,只有小部分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研究开发应用不足,生产科研力量薄弱,种植成本高,对道地药材的研究不够,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局限于传统的经营理念,开发的产品种类有限,缺乏大手笔,没有抓住现代人对养生理念的需求,以道地中药材为依托,大力开发保健药品和食品。

 

    5、产销有“热度”,但市场营销网络不全。全县药材种植重点村109个,药农达2.3万户,中药材行业工商登记注册加工营销户82户,其中企业35家(包括专业合作社)。从事中药材生产销售的人员不少,有个体工商户67户,从业人员800余人。但没有形成买卖全国的销售网络,小打小闹,各人自己闯天下,没有形成大市场、主渠道。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确定好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就是方向。县委、县政府要像重视茶叶产业一样重视中药材的发展,将中药材产业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一要健全管理机构,将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单列,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二要科学制定规划,根据《国家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思路,确定目标,落实举措,力争一村一精品,一乡一特色,有序引导中药材产业发展。三要加强协调配合,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实行部门联动,乡镇推动,市场主导,药农参与,互动共建,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2、合理引导,有序推进基地规范化建设。借力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等发展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鼓励和支持药材种植大户和药材企业流转土地,规模发展药材种植,稳步推进药材产业发展。完善合同种植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改变农民盲目无序种植状况,由药企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为药企建设药源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合同收购,加强监管,保护农民的利益。完善有关政策,在种子种苗补贴、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增强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3、强力扶持,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加快企业发展,鼓励药材企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拓展市场,做强做大做优企业规模。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落户英山,深度开发中药材,鼓励研究开发适合食药两用、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饮片、冲剂等新产品,延伸药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扶持企业发展,在项目资金、助保贷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特别要支持出口创汇企业,扶持企业扩规发展,力争建设1-2个过亿元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药材收购商,注册合作社,兴办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4、改革创新,切实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整合部门资源,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研发、产业创新主体、品牌与市场开发。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共建中心和中药材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和原种选育,探索总结中药材栽培新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积极引进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适合我县种植的新品种,提升道地中药材品质。开展中药材发病机理和虫害防治研究,研制专用肥料,及时转化应用和推广研究成果,提高中药材产量。加强道地药材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做好“野转家”技术研究与实验,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力推广GAP种植模式,保证药材质量的稳定。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在重点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选配一批药材技术人才,加强对药农的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将中药材技术培训列入劳动就业、雨露计划、扶贫开发、移民就业等培训内容,利用党校、职业技术学校等阵地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5、适应市场,注重打造品牌和市场营销。牢固树立抓品牌就是抓营销,抓网络就是抓市场的理念。鼓励药企申报药材产品国家地理标识标志,创建一批地标产品。挖掘资源优势,创建英山药材品牌,统一品牌对外宣传,提高我县药材产业对外影响力。鼓励企业改造升级,加快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加大英山中药材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节会、研究会、电视报刊等形式广泛宣传英山的道地中药材,扩大品牌效应。建设药材产业园,抢抓武汉光谷生物医药园的机遇,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园,引进药材企业,打造鄂东中药材产业基地。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把基地、药企建成景点景区,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游”、“特色农事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将单纯的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发挥药用、食用、观赏多功能效应。建设药材专业市场,聚集市场吸引力和占有率,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百亩千店”的大别山中药材专业市场。完善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信息平台,及时向药农提供政策和技术服务,收集和发布药材市场信息,引导药农选择合适的品种种植,减少药农盲目发展带来的风险和资源浪费,确保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英山县政协  汪校铃  肖庆  刘良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