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北省委员会
湖北省成功举办“八艺节”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将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此,我们需要紧密联系我省文化产业的实际,大力促进和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密集,文化事业具有很好基础,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强省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省,还有很大距离,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低,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有明确的目标和部署。一方面,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取得进展,特别是以武汉为代表的部分大中城市的新闻出版发行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管理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据对宜昌调查,主要问题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官办一统天下,民营几乎没有;结构不合理,文化事业部分偏大,产业部分偏小;行业垄断,条块分割;文化市场管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交叉管理等。由于体制的原因,有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尽管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但还是一味地埋怨政府投入少,丧失了许多机遇。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了需要研究和应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多种社会功能平衡发展问题,文化产业链衔接问题;怎样建立适宜人民群众消费又有利于市场良性循环的文化产品价格体系;网吧和网络游戏业有着极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市场现状又是以较大的负面形象出现的,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上网的市场环境,成为十分急迫的社会任务;落实数字媒体和动漫产业的扶持政策,构建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链等,成为政府、社会和文化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
面对机遇和挑战,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显得极为重要。
二、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构建宏观管理体系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一是要解决管理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办文化”和“管文化”的结构问题,三是要根据发展需要增加必要职能,四是要把为文化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作为基本职责。
政府在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公益文化直接管理的基础上,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承担如下工作: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领导与规范,规划的制定与协调,资源整合的引导与调整,区域间行业间的协调与沟通,文化经典的保护与开发,内容产业的直接扶持,风险机制的建立与保障,产业市场的监管与执法,市场标准的制定与检测平台的构建等。
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在目前尚未建立“大文化”概念统一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可以着手研究构建文化管理协调机制,以解决条块的纵向、横向的协作问题。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管理协作机制,统筹规划、部署、指导、管理、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有效进行宏观调控、推进区域协作和条块协作。诸如制定中长期规划,确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设立重要产业基地、示范基地、实验区、保护区,推进横向协作、整体联动等。
(二)加大财政投入,规范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要起到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作用。要充分保证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需要,包括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民工为代表的边缘文化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援助等。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市场的基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重点,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设立经典文化和内容产业开发基金,二是设立风险基金,三是设立奖励基金,四是设立国有文化企业单位改革的保障基金。
(三)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改革
当前,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转企改制中的人员分流安置,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尤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同时,还需要探索和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四)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要通过改革来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形成一批民营的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文化产业的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局面,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制定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流通效率。要从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入手,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通过提供更为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人们逐步体验到文化享受的美好。同时,要靠市场经济运作,依靠作品和产品自身的“卖点”,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
(五)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认真落实国家先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三个重要规划,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出版印刷、复制和发展新媒体作为我省文化产业创新重点,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我省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我省可先在如下领域试点启动:
——数字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每天有超过实际容量几倍的观众排队领票(平均每个人排队2—2.5小时),这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观赏馆藏文物的强烈渴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可以从时间、空间上解决人们了解博物馆及馆藏文物的需求,还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为人们提供更多于直接参观的知识与信息,数字博物馆可以浓缩在一张小小光碟上,集声、形、色等为一体,便于收藏和流传,又能增加一个高附加值的博物馆“副产品”。
——革命文化系列产品:特别是辛亥首义文化的数字工程建设。
——系列旅游文化产品: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应该率先开发。
——数字科普:湖北应该同时是科普强省,数字科普产品应该成为广大青少年的第二教科书。
——传统文化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要鼓励和扶持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我省文化产业不断升级。
(六)下大力气改革完善文化产品的价格体系
当前,文化产品的价格存在着诸多不符合市场规律、不便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和享受文化产品的问题,突出的如演艺票价、图书定价、工艺品定价过高等等。价格的核心是便于产品不断地拓展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首先要推行亲民票价、低档票价、平装图书;可以从城市剧场观众票价入手,探索制定适合湖北地区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票价体系。要充分重视价格对农村和偏远地区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
(七)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力度
文化产业既是创意产业,又是新兴产业,需要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一方面要培养文化产业的策划、创意、管理、营销、技术、文化经纪等方面的人才;在目前文化产业学科体系不规范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并将其作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予以关注。制定鼓励政策,将具有文化专门技能、实际文化事业从业经验、有志于文化管理的往届、本届毕业生,选拔培养为具有MCA学位的中高级人才。设立湖北省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