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政协委员 沈启胜
当前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试点脱离实际,走调变味。有的甚至不惜新增巨大债务搞试点,试点村热热闹闹,非试点村冷冷清清。群众说,这些典型好是好,就是学不了,是形式主义的“政绩工程”。
一些地方办“试点”不是着眼于推进全局,而是把试点当盆景树形象,导致与整体工作脱节。试点大多选在城边、路边、经济条件好的村庄,内容大多是“盖新房、修马路、刷墙壁、立标牌、搞卫生”;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往试点投,干部往试点派,政策往试点倾斜,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试点村修了路,盖了房,有了低保,领导还在张罗绿化、亮化、美化;而真正需要帮扶的偏远贫困村却路不平、电不通,老百姓长期喝不上干净水,少见领导探访,更无部门问津。
更有甚者,村村互相攀比,建戏台,建广场,购置健身器材,栽植名贵花木,不惜债台高筑。山西省永济市开张镇田营村280余户、1260人,2006年投资2万余元完成巷道硬化工程,投资4万余元完成巷道排水沟建设,投资2.6万元搞村内巷道绿化,投资15万元建成休闲广场。为了以上工程,市政府资助1万元,而该村每年的收入仅土地承包费8000元,2006年该村为此新增债务21万余元,人均170多元。该市卿头镇三娄寺村2006年仅购买、栽植绿化苗木投资达25万元,一年新增债务30多万元。
这种重“点”轻“面”,在点上变味、在面上缺位,忽视农村整体规划和全局指导的做法,违背试点示范的初衷,增大在面上推广的难度,加重农民负担,助长形式主义,不但起不到试点的引导作用,反而影响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妨碍了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