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华 委员
随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活动日益深入,“中部崛起”、“振兴湖北”的呼声也愈益高涨。要振兴湖北,使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必须要有先进的文化作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优秀灿烂的文化对外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内是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软实力。我省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的近三十年远远落在江、浙、粤后面,甚至大武汉也被列为十大尴尬城市之一。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为文化的失落。
我们湖北雄踞荆楚大地,荆楚文化理当为我省的主流文化,我省也理当成为荆楚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湖北的大中小城市的各类书店、书城和网络书店,竟然找不到有关荆楚文化、楚国历史等方面的图书等文献资料,甚至在北京、上海、东北、中南、西南同样没有楚文化的文献。湖北人每年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而研究传承楚文化的文章、著作却少之又少,甚或连年出现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湖北的悲哀。
荆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先秦儒家经典将楚文化剔除在外,致使楚文化流传、继承方面出现了许多空档,但是,楚文化曾经光照山河的璀璨,却一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荆楚文化和儒家文化最大的区别是荆楚文化骨子里闪耀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从《左传》、《楚辞》等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而这一点,正是当今的湖北人、湖北发展所需要和继承发扬的。
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十万,可谓泱泱大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地人正是有了探索创新的精神,才使得楚国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雄起辉煌。到秦汉,仍然广为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光辉的“汉赋”却直接受到楚辞的影响,有史家称汉赋就是汉代的楚辞。尽管汉以后,楚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但荆楚大地孕育灿烂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三国文化、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海外文化联系长久不衰的纽带,近代首义文化和现代红色将军文化也无不体现湖北人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和伟大的开创精神。同时,千百年来,荆楚大地山川河流一直流传着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可谓气象万千,蔚为大观。这些民间文艺产生于老百姓中间,真正的渊源却正是荆楚文化。
正当近些年我省对于楚文化传承滞后的时候,我们邻邦韩国却将号称楚文化活化石的端午祭在联合国注册;正当我省将楚文化搁置的时候,洞庭湖南边的湖南无处不打楚文化牌。一个随处可见的历史语言“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足可见湖南传承楚文化的举措;正当我省民间活动稀少的时候,江浙一带,特别是苏、锡、杭等地凡节会必开展颇具荆楚文化风貌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山西把晋商文化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增强了山西仁人志士无比的凝聚力。安徽人也把原产于湖北的黄梅戏和地方花鼓灯戏炒得沸沸扬扬。河南更是把中原文化、少林文化、戏剧文化近乎发挥到了极致。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饮马长江,逐鹿中原”的楚国腹地的湖北人为之汗颜和警醒。
欲振兴湖北,必先弘扬荆楚文化;欲弘扬荆楚文化,必始于足下,打造载体。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组织专门机构,搭建文化平台。要在省市一级组建楚文化创作研究组织,集中力量编创一批品质优秀,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各类楚文化的文献。创编一批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如影视剧、戏曲、美术等。使湖北人和来到湖北的人无不感受到荆楚文化的氛围。
2、开展研讨活动,发展文化成果。要从荆楚文化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文化领域,组织不同层次的楚文化研究交流活动,组织楚文化专家利用媒体进行楚文化讲座,开展楚文化著述、研讨和动漫创造等,使更多的湖北人认知、认同荆楚文化。
3、开展传播性文化活动,营造社会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各类文化大赛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文艺活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荆楚文化。同时,通过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荆楚文化在老百姓中口碑相传,薪火相传。
4、打造文化品牌,弘扬荆楚文化。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区改革开放和扩大招商的契机,大打楚文化牌。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商贸活动等,宣传荆楚文化,张扬荆楚文化探索创新的优秀性格,使湖北省真正成为荆楚文化资源拥有者,文化精神传承者,文化个性张扬者。使楚文化精神在振兴湖北经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常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