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华
(2009年8月13日)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与环境制约,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耗能省、占地少等比较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得水独厚”。武汉依水而立,依水而兴,有长江、汉江两大河流贯穿,誉称“九省通衢”。22条通航河流构成以长江、汉江为骨干、连接境内众多支流小河的天然水运网络,可辐射28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水运资源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当前,长江航运运输规模越来越大,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强。武汉城市圈建设要重视水运,进一步加大对水运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沿江、沿河产业带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综合开发,不断提升水运的潜能,依水发展,借势发展。
一、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拥有丰富的水运资源
武汉城市圈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一条贯穿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黄金水道。作为圈内龙头的武汉地处我国中部,西连云、贵、川、渝、湘,北至陕、豫,东达上海,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因地处长江中游,又有汉江入汇,依托长江、汉江水路运输优势,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近十年来,武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武汉是京广、武九(沿江铁路)、汉丹三条主要线路的交汇点,并新建联络线与京九线相连。以武汉为枢纽,连接周边地区的公路运输体系已经形成,通过京珠、沪蓉等高速公路辐射各地。武汉是我国内河航运中心。武汉主枢纽港、汉江水运主通道建设及长江航道治理等工程正在进行。干支、江海运输势头良好。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的武汉新港规划建设,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并以新港建设促进临港经济和城市组群发展。其战略定位是成为集先进港口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港,中西部地区走向海外的国际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港口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先导区。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综合运输基础,悠久的航运历史,雄厚的信息、人才资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武汉城市圈建设尚未充分利用水运资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武汉以水运之便。在武汉铁、水、公、空四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货量、货物周转量占总运输量的23.7%、20.5%。武钢、石化、神龙等大型企业,均依靠水路大进大出。随着武汉对外经济的不断扩大,外贸运输也较快增长,而外贸集装箱的95%是经由水路中转的。因此,武汉水运不仅在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至改革开放前,武汉也是以全国内河第一大港而雄踞长江中游。但现在武汉水运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于其它交通行业的发展,导致了整个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不够协调和平衡。
武汉水运发展为何滞后?一是缺乏发展后劲。受旧的体制、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及生产条件的束缚,基础设施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管理不顺、行业发展环境较差。二是水资源开发兼顾水运不够。在防洪、发电、桥梁建设和水运发生矛盾时,往往是牺牲水运,一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直接影响了航运。三是资金投入不足。较之公路、航空和铁路,对水运的投资是微乎其微。四是水运港口企业负担过重。特别是公有制水运港口企业历史长,社会性开支费用大,包袱重,缺乏更新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五是对于水运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也较滞后,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观及“两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利用水运资源的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家已确定了武汉作为长江中游联系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地区的纽带地位,武汉将担负起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把武汉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长江航运发展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
二是实施沿江沿河综合开发。制定沿江沿河开发规划并抓紧实施,优先发展城市圈内两江干流沿岸地区,充分重视沿江沿河产业布局,形成沿岸产业密集带。大力扶持水运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注重开发利用水运资源。
三是加快建设水上高速通道。以长江、汉江主通道为重点,按照“由下而上、疏通主干、连通支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圈内航道升级联网步伐。尽快实施汉江蔡甸-汉川、汉川-兴隆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巴河、汉北河等航道整治工程,力争2012年前建成长江-江汉运河-汉江1000吨级、汉江-汉北河-汉江500吨级“两环”高等级航道网,提高城市圈运输通过能力,为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济、便捷的绿色通道。
四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武汉运输枢纽为核心,以武汉港为节点,依托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骨架网和长江、汉江黄金水道构成内联外接的综合运输体系,做到与多种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与各主要港口的有效衔接,构建以长江航运为主干的高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城际捷运系统,努力实现城市圈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五是加快港口物流节点建设。发挥武汉港龙头作用,以武汉阳逻港区、汉阳港区、黄石外贸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重点,带动鄂州、黄州、嘉鱼、阳新、武穴、汉川、仙桃、潜江、天门等港口的建设。加强城市圈港口与临港工业的对接,努力构筑港口物流平台,通过港口的产业联动效应吸引生产要素向沿江港口集聚,提高城市圈集并转换能力,以此带动港口城市的发展。
六是加快五大船舶运输体系建设。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低耗、通用的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船、液化危险品船、汽车滚装船和大吨位干散货船,推进集装箱、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煤炭五大运输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圈运输集散能力。
七是增强港航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武汉城市圈内万吨级船舶运力规模航运企业的培育,研究调整船舶发展政策和引导资金投入补助政策,综合运用市场、经济和行政手段,打造城市圈内核心港航企业。
总之,武汉城市圈得水独厚,应该做好、做活水运资源的文章,让两江水运这个绿色资源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切实得到充分和科学的利用。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