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百万三峡移民第一户谭德训

2014-09-15 21:48:17  
字体大小:【

 

杨  宁

    2003年6月,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水库正式蓄水、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的三大既定目标。中国人民为之奋斗近半个世纪的宏伟蓝图终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变为现实。此时此刻,人们怎能忘记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巨大奉献和牺牲的百万移民?自然会回首百万移民第一户——秭归县茅坪镇杨贵店村谭德训。
    谭德训出生于1922年9月2日,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至1983年先后担任杨贵店一组互助组组长、生产队长、小组长。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移民。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三峡工程建在自家的门口,更没想到因三峡工程建设搬迁成为百万移民第一户。《三峡工程报》、《宜昌日报》、《湖北日报》先后报道过他的事迹,宜昌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采访过他。他作为移民先进个人,先后受到了县、市与国务院三建委的表彰,有幸受到了当时分管移民工作的邹家华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五届七次会议通过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消息传来,谭德训老人和其他移民一样,欢呼雀跃。是的,他清楚地记得,民国时期他就听说过要在三峡修大坝,几十年来,他做梦都在盼望修大坝,他感到这辈子能盼到建大坝是他的福气。1992年12月20日,大批大型机械浩浩荡荡开进了杨贵店村。为了给三峡大坝施工创造条件,三峡工程的最大附属工程——茅坪溪泄水工程就要在杨贵店村一组拉开序幕,因此,以谭德训为代表的21户坝区移民要搬迁。要拆掉亲手建造的房屋,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他心里真不是滋味。开始,他思想准备不足,老伴也想不通,几个儿子也不愿意。要过年了,农村“六腊不搬家”的风俗习惯,他一下子陷入了矛盾之中。这时,镇、村干部来到他家给他做工作。他自己的思想上也激烈地斗争起来。说句心里话,那些大道理他想得并不多,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是一个老党员,当初向党宣过誓,党员不先搬,谁先搬?再说,自己是当过近三十年的老队长,不知给别人做了多少思想工作,难道现在还要领导给自己反复做工作?干部不带头,谁还带头?自己不是天天想三峡、梦寐以求盼三峡吗?如今真的要上三峡了,怎么又瞻前顾后了呢?想到这里,他的心豁然开朗。为了支持三峡建设,搬!马上就搬!!要带头搬!!!痛下决心之后,老谭赶紧召开老小16人参加的家庭会,耐心说服了老伴和儿子媳妇,12月21日这天,全家人收拾好家具,请人拆掉房子,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搬出。在他的带动下,全组21户移民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搬出,为工程建设献出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确保了1992年12月28日三峡工程“第一铲”开挖。
    回想起当时的搬迁情景,老谭情不自禁地哽咽了。是的,说实话,他当时是含着眼泪搬家的。工程说上就上,移民还没有来得及做准备。他的一窖红苕1000多斤被埋在地下,2亩多土豆被毁掉,6亩多竹林被推倒,400多株松树被砍伐,200多棵柑桔全部被砍掉,真叫人心疼。一下子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真叫人难受。由于是紧急搬迁,一切都没有准备好,根本不具备建新房的条件。寒冬腊月,他们一家人在野外临时搭起简易窝棚,遮不住雨,挡不住风。下雨时,外面大下,屋内小下,床上总是湿漉漉的。有一天,一家人正准备吃午饭,一阵大风刮来,锅里、碗里全是沙子。老伴气得摔了锅,儿子扔下碗,媳妇放下筷子,孙子又哭又闹。老谭望着家人,心酸地流出了眼泪。就这样,在窝棚一住就是半年,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患有支气管炎,几经折腾病倒了,一病就是上十天。有人说都是移民搬迁造成的,得找政府和移民部门“算账”,老谭回答说:“我这老毛病,不移民的时候不也是经常犯病吗?”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通过谭德训一家的辛勤劳动,全家住上了明亮宽敞的小洋楼,彩电、组合音响、家具一应俱全。四个儿子都成了家,根据各自的特长,有的开车,有的经商,有的养猪,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生活得和和美美。
    2000年11月28日,正当颐养天年的好时光到来的时候,年近八旬的谭德训老人带着对三峡大坝热切期盼和眷念,还没有来得及目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蓄水、发电,带着终身的遗憾走了。历史永远会铭记百万三峡移民为国家建设做出的无私奉献,也会铭记作为三峡移民第一户的谭德训老人!(转自《文史资料》总第九十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