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新明
问津书院,中国古代唯一以《论语》记载“子路问津”典故而命名的书院,前身乃孔庙。她既是历代尊孔崇儒、讲学授业之场所,又是印证 “千古问津、惟楚有材” 流传之由来。始于汉,兴于唐,沿于宋元,盛于明清。历经两千余年,弦歌不绝。其儒脉渊源流长,历史故事悠久,胜迹遗存众多,文化积淀丰厚。自古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的圣地,并集多学派交流之融合,成孔子问津文化之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约164(汉文帝16年)年后,刘安袭封淮南王,都六安。时邾县(今武汉市新洲区)为属地,邑民在今孔子山傍掘地时,挖出一块书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大字的石碑。刘安得知此事,即命在掘碑处修亭立碑,并勘选附近依山傍水处修建孔庙,以祀纪念。
史载刘安修建孔庙后,曾徵招伏生、申公、夏侯、梁邱、崔庐、欧阳生等大批西汉名儒学士,在此立庙讲学、著书立说。至此,中国古代最早的庙学之一(即问津书院之前身)则缘起此时。
唐杜牧为黄州守(古黄州治所为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任上将治所孔庙改名曰“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教化士民。史载其“立庙先圣,兴学教士,一时家循孔教,人诵儒书。”杜牧亲莅讲学时,其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使时称庙学的“问津书院”前身,成为楚黄最早的“书院”(时中国书院之名还未正式兴起),其庙学发展到兴盛时期。
宋诸儒往复“问津书院”。孟珙守黄州,立庙设学。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一生多次游学楚中,晚岁讲学孔子山庙学(即问津书院),并於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八日题诗赠像给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与朱熹齐名、人称“东南三杰”的张轼、吕祖谦,随朱熹一同讲学“问津书院”,是孔子山庙学演进为“问津书院”的缘起。
元时问津书院诸儒多出江(西)湖(北)间。江西永新仁夫龙公为湖广儒学提举,宋鼎革授陕西提举不赴,绝意仕进。晚年侨居黄州,筑室孔子山下,立院讲学(时称龙仁夫书院)。为问津书院开山之鼻祖。
明代大儒辈出。二百年师友渊源风动海内,一时钟鼓管弦之盛几与鹿洞、鹅湖、东林、首善相颉颃。
弘治至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守仁(后世称阳明先生)受门人之请,先后几次主讲问津书院,有门徒邹守益等同时会讲问津书院,使问津书院宗风为之一变,声震海内,门徒遍天下,四方士子,前来候教。其背驰朱子,反传统的“陆王心学”在问津书院乃至周边省、县,像一个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士子。正如后来顾炎武所说“盖自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会之变,已有所从来。而文成(王守仁)以绝世之资,唱共新说,鼓动海内”。“陆王心学”当时成为问津书院最大门派,百年不衰。继承者有邹守益、郭庆、吴良吉、耿定力、定向、定理等。问津书院明代中期的鼎盛,与王阳明及其弟子会讲於此是密不可分的。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
清代问津书院学子辈出,声名海内。院内殿悬圣祖仁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和嘉靖皇帝御书“圣集大成”之御匾。其讲学盛世与战乱兵燹相交。顺治年间左侍郎王封澍称:“问津与岳麓、濂溪,皆在楚服鼎峙而三”。湖广儒学提举副史蒋永修题问津书院碑文曰:“惟楚有材,雄长天下,独黄为之冠”。至民初,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书法家张翼轸募捐复修讲堂殿宇,重题问津书院匾额于仪门之上,使儒家文脉自汉始延续至近现代。
现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各级政府以“传承儒学历史、弘扬问津文化”为己任,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抢救问津文化遗产,再创问津书院之辉煌。(作者: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委员 新洲区文博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