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我们随同当阳市政协委员、淯溪镇老促会长曾庆拾等人来到洪庙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带洪锦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柳建华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 洪锦村位于淯溪镇东南部,距当阳城区28公里,因“洪锦古寺”而得名。东邻荆门漳河镇邱湾、界山、龙山等村。2004年3月洪锦村与新春村合并为洪锦村,全村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现辖7个村民小组,559户,总人口1938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
听完基本情况之后,柳书记就迫不及待地把我们带到离村委会不远处的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给我们讲起了那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
追根溯源 探寻红色记忆
1921至1949年期间,地处荆当边界界山中段西侧,紧连香炉山一带的洪庙人民积极投身于建立新中国的革命中。1926年9月,洪庙人民的杰出代表刘华廷带领一批热血青年参加了震惊湘鄂西的“当阳城关起义”,打响了洪庙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对殖民主义的第一枪。继1927年9月瓦仓起义,洪庙人民又发动了洪庙起义,成立了荆当县洪庙区委和洪庙区苏维埃政府,相继组建了荆当游击第三大队、农民协会和妇女、儿童、赤卫队等革命群众组织,成为荆当边界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以刘宝田为首的共产党人高举抗日大旗,建立了以洪庙地区为中心地带的当阳县抗日民族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期间,洪庙在荆当地区率先被解放,是解放宜昌等地的桥头堡。 刘华廷、王建桥、黄冠柏、洪庙三女杰靳吴氏、李邦秀、靳忙英。听着柳书记给我们讲着革命历史、细数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我们的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男儿仗剑行千里,刀刀染尽倭奴血。”一曲《男儿行》道尽了英雄儿女奋勇抗日、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英雄已逝去,精神永长存,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面向纪念碑深深的鞠躬。 在阳光的映照下,巍峨、高耸的纪念碑更显光彩夺目。柳书记告诉我们,为了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当阳市政协原主席、市老促会原会长徐时成同淯溪镇委、政府于2003年耗资20万在“洪锦古寺”遗址的基础上修建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成后,每年都会接待上百批次来自宜昌、当阳的爱国人士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历次革命运动中,洪庙核心地区的洪锦村共牺牲了112人。如今,村里还有十几位烈士后代,今年83岁的靳方贵老人是其中一位。“我爹是新四军,打过日本鬼子的。”说起对父亲的记忆时,老人自豪地说。“我小时候在山上放牛的日子时候就看见过红军在这里驻扎,有时候一天就走了。”当我们问起老人的父亲靳其义在抗日战争中的具体任务,靳方贵说,他9岁时父亲就牺牲了,年幼的他并不明白父亲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觉得父亲神秘的很,后来听其他大人说起,才知道父亲可能是中共地下党的情报工作者,专门传递情报的。“他们都是单线联系,别人都不知道的。”问及现在的生活,靳方贵告诉我们,儿女孝顺,每季度还有390元的烈士家属补助,吃穿不愁。“你们看旁边那栋新房。”靳方贵指了指旁边的房子,“那是儿女们新做的,可我不想过去,土房子住习惯了,夏天还凉快呢!”老人一脸幸福。
经济转型 打造红火好日子
洪锦村属山地丘陵地带,地处漳河一干渠之上,全村除了一组有灌溉水源之外,其余几组一直都倍受生产用水缺乏之苦,据柳书记介绍,洪锦村在历史上1987年、2001年、2012年都曾发生重大的旱灾。去年的“三万”活动,全村共挖了七口当家堰,用水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自然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阻碍勤劳的洪锦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步伐,他们不等不靠,改变种植模式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今年52岁的刘持贵可以称得上是洪锦村的桂花种植第一人。“90年代初时,我父亲种了有几棵树,别人就建议我父亲发展苗木。赚不了钱,美化下村里的环境也行,这样想着,就在屋旁开出了上十坪的空地育了200棵小苗慢慢发展到现在。”刘持贵说着带我们来到了他的桂花林。放眼望去,一大片生机勃勃的桂花树,使得静谧的乡村显得格外幽雅秀美。据刘持贵介绍,现在他的桂花林占地10亩,有500多棵桂花树。年纯收入好几万元。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刘持贵远远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成绩,在自己率先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尚未脱贫的乡亲。于是他把脑子用在了带领群众致富之上。刘持贵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到村民家中,不定期开展技术指导,毫无保留地把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群众,先后指导本组李涛开辟山地4亩,植桂花苗300株。七组朱大银建起了5亩桂花园,六组朱靳建起了6亩桂花园,朱靳建仅去年卖桂花树就收入3万元。刘持贵帮扶农户20多户,桂花树种植户共200多人。他根据自己在种植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指导村民做好种植规划、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工作,成效显著。在刘持贵的带动下,洪锦村的桂花树种植逐步发展起来了,全村已有100多家农户种植起了300亩桂花苗木,销路遍及周边县市。一棵2米高的桂花树,价格在1000元以上,树龄再大点可以卖到2000元左右;一棵胸径16厘米的桂花苗木就可以卖1万元,种1亩桂花苗木的年收入,相当于种一般农作物的10倍左右。
“看完了‘香’的,再带你们去看看‘甜’的。”说着柳书记把我们带到了六组村民余家财家。今年50岁的余家财是宜都红花套人,十几年前在洪锦村承包土地种起了柑橘。从以前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现在占地120亩的柑橘园,年纯收入最好时能有二三十万。应我们的要求,余家财把我们带到了他的柑橘园,棵棵树上都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鲜翠欲滴。“您这规模这么大,柑橘种得好,收入又高,有没有当地的村民来向您学技术的啊?”“那肯定有啊,我是淯溪河的女婿,有技术当然不吝啬了。”说着,余家财指着周围几家农户,“他们都是我教了技术然后现在发展起来的。” 本村六组靳方敏的50亩柑橘园和荆门市漳河镇界山村梁云的50亩柑橘园,在余家财的指导下收入均在2.5万元以上。自带着大伙种植柑橘以来,余家财养成了一个习惯,隔三差五就到各家地里去转转,看到哪家该除草了,哪家该浇水了,哪家该修剪了,都会主动去说一声。哪家请他去指导,只需一个电话过来,人立马过去,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全村10多家种植户,哪家种了几年,哪家种了多少,哪家树苗长势咋样,他如数家珍。“我一个人种的好那不算好,大家都种好了才算好。种的越好,卖的就越好,卖的越好,种的人就越多,种的人越多,客户就越多。”当有人问余家财别人的事他咋这用心时,他总是这样回答。提到今后的发展,余家财想的更多:“我们现在种柑橘,种的人不少,但规模不大,还分散的很,一些需求量大的客户都不愿意来。”他幽默地说,“我们现在就像是散兵游勇,无组织,没有战斗力。下一步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我想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家聚到一起干,搞集中连片种植,那样就成了正规军,才有优势,才能发展的更快。”
从柑橘园出来,我们随便来到一户村民屋檐下,一边乘着阴凉柳书记一边给我们介绍起了村里经济林木种植的情况。现在洪锦村已经发展起了桂花种植户100多户,柑橘20多户,调整种植结构后,每亩田能够增收500元。“我们村的西瓜种植户也很多的,有三四十户,但你们来的不是时候,现在别说去田里看西瓜了,连藤都没得看了。”“柳书记,怎么站在外面,快进来坐啊!”正说着,从我们乘凉的屋里传来一阵招呼声,这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大姐是屋子的主人,名叫万蓉,今年38岁。听说我们想去看西瓜大户,万大姐热情地说“虽然我只种了几亩,算不上大户,也给你们看不了瓜地的情况,但我有自家种的绿色西瓜,来来,吃几块。”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万蓉已经麻利地切了好几块,“就当是品尝品尝,给咱们洪锦的西瓜宣传宣传。”盛情难却,我们便也不再客气,“嗯,真甜。”我们边吃边赞不绝口,“看来以后买西瓜,要先打听打听是不是洪锦的再买啦!”
在身处淯溪这个文化大镇的洪锦村,我们看到的民间艺人也是不少。“药铺的甘草离不了,我们村的活动也离不了他。”柳书记口中的这位“甘草”就是村里五组村民靳方高。今年70岁的靳老从十几岁开始就学习吹拉弹唱的手艺,现在依然是手不生,技艺娴熟。“他可以同时玩两样乐器。”看到我们想请靳老给我们表演表演,靳方高的老伴儿忍不住‘炫耀’起来。只见靳老搬来两把椅子挂上一大一小两个锣,手里再拿上一副钹,表演就开始了。一曲奏罢,我们都鼓起掌来。“我还会二胡、三弦,村里每次玩龙灯也都离不开我。”“看来您不仅如‘甘草’,还同古代的英雄好汉一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啊!”说到传人缺乏的问题,靳方高对着柳书记许诺起来,“只要你们组织人来,我一定负责教,保证让他们也样样精通。”
忆往昔,无数的英雄儿女用鲜血铸就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看今朝,继承了革命先烈意志的洪锦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耕耘着这片红色的沃土。红红的期盼红红的梦,红红的阳光红遍了山,红红的山庄醉了喜宴,红红的酒香笑红了脸,红红的日子一天连一天。就像歌儿里唱的一样,洪锦村的“红”日子早已开始,却永不会结束,红红的日子哟,红透它一百年!
(当阳市政协办公室、市老促会理事:李栋善;当阳市委宣传部;王丽、当阳市淯溪镇老促会:付正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