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我参与广水日报社三项改革的经历

2014-12-28 22:20:25  
字体大小:【

 

张家金


    1997年,我从关庙镇调入广水日报社工作。伴随着报社的改革发展,我由一名记者、编辑,到办公室主任、副总编辑,逐步进入报社领导班子,经历了从报社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再到改革的组织和策划者身份的转变。   


    2002年,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新起点。这年4月,市委对广水日报社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社长李江平兼任总编,我任副总编,仍兼办公室主任,高刚任副社长,陈翠任工会主席。根据班子分工,我分管机关和业务工作。


    新班子,新思路,新要求。新的报社领导班子认为,广水日报社自1994年8月成立以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民意,引导舆论,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员素质、办报条件和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报业逐步市场化,互联网日益普及,县市报读者市场受冲击,广告市场被挤占,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生存面临巨大挑战。其对策,要从市场中找出路;其手段,要依靠深入改革解决问题;其方法,要认真总结前期报社发行改革经验和教训,在办报模式和管理机制上进行探索。


    有了目标和共识,社长李江平要求我拿出改革方案,并负责承担改革任务。


     


    一、总结发行改革经验和教训


    广水日报自创刊以来,先后3次改革发行体制。建社之初,我们实行自己征订、自己投递的自办发行机制。因我们起步晚,实力差,自办发行经验不足,只得依靠乡镇行政机关,结果出现发行网络“体外运行”,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投递质量难保证等问题。1999年,我们更新发行模式,将报纸交邮局征订、邮局投递,结果又出现办报与卖报脱节,不仅报款回收慢,读者反映的报纸质量问题我们也无法知晓,投递质量问题也无法解决。交邮局发行后,订数一下子降了几千份。


    2000年,以报社李江平为首的报社领导班子总结前两次自发和邮发两个方面发行的经验和教训后,推出了“三家联发”机制,走“报社、邮局、乡镇”联合征订发行之路。即由宣传部统一开会分配发行任务,市区一块由报社的工作人员到各单位征订、收款;农村一块由报社委托乡镇党委发行,确定专人征订收款,然后与报社统一结账。两块的投递工作全权委托邮局负责投递。这一机制的优势明显,掌握了从办报到卖报一系列工作的主动权;也充分发挥了邮局投递网络健全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托乡镇党委发行,扩大了党报影响;使我们更及时准确了解到基层意愿和群众期盼,不断提高报纸质量。


    实践证明,“三家联发”机制极大提高了报纸发行数量。当年报纸订数明显大幅上升。实施“三家联发”改革措施后,报纸发行量一下子由9000份上升到13000份,增幅近40%。发行费率也大幅度下降。由于邮局只负责投递,不管订阅,因此付给邮局的发行费由上年的21%下降到14%,仅此一项每年减少近10万元的支出;同时,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报款再不经过邮局,而是由订户直达报社账户,盘活了资金,有效降低了办报成本。报纸投递质量明显好转,改革后的发行费与过去相比形成倒挂,邮局再不能坐享其成,发行费由我们分季度付给邮局,若读者反映投递质量不到位,报社要扣出相应的投递费,就促使邮局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投递质量,完全按照报社的要求去做。实施改革也使报社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我们发动编辑、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深入到读者中搞报纸征订工作,一方面培养了报社工作人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直接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办报质量、发行质量等方面的反映,便于及时改进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密切了报社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002年3月,社长李江平撰写的《订投分离 双轨运行》一文被《新闻前哨》刊发,并获湖北新闻奖三等奖。在全国县市报理论研讨会上,此论文再获优秀奖。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广水“三家联发”这一机制,是党报发行上的一大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方面的优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探索“党报性质+晚报风格”的办报思路


    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新的报社领导班子认为,报纸是报社经营的主要载体,因此报社的发展根本点是报纸的扩张,竞争的焦点是报纸的读者群。我们在坚持党报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要把报纸作为商品,放到市场中去检验,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不断调整报纸的风格,优化报纸的结构,让报纸更有“卖点”。因此如何争取读者、赢得市场,是报纸改革的首要方向。


    报纸如何改?版面如何调?首先要确定办报指导思想,准确定位。我们县市级党报,应当是最能联系基层干部群众的。因此,《广水日报》的改革重点应最大限度的贴近群众,报纸定位上要具有兼容性,体现党报的性质、乡村特色,兼有晚报的风格,既要具有指导性,又要具有服务性。


    根据这一思路,我几易其稿拿出改革方案,经过报社党组研究,决定从2002年7月8日起对《广水日报》进行全面改版,实行“一压缩一增加”。


    “一压缩”就是将原有四个版的新闻版面,压缩为两个版面(一、二版),一版定位为时政要闻,主要栏目有《魁星钟鼓》、《时政快讯》、《现场短新闻》,编辑闵光辉和祝学斌。二版定位为综合新闻,主要栏目有《百家言》、《信息集装箱》、《新闻调查》,编辑李春意、雷江燕。在稿件编排上,要求每个版面的信息量在10条左右。


    “一增加”:就是增加生活、休闲、服务性版面。每期两个专刊版(即三、四版)。三版主要有《社会生活》、《科教天地》、《法苑纵横》、《百姓纪事》、《三潭风》和《理论与实践》六个专刊。《社会生活》专刊,主要开办《百姓关注》、《社会广角》、《市民心声》、《消费指南》、《家庭参谋》、《健康顾问》等栏目。《科教天地》专刊,主要栏目有《校园写真》、《教学一得》、《小荷尖尖》、《教坛论语》、《校园新风》、《教育动态》、《农技咨询》、《庄稼医生》等。《法苑纵横》专刊,主要栏目有《闻警快报》、《要案追踪》、《警钟长鸣》、《九州警讯》等。《百姓纪事》主要刊用反映百姓生活的故事,《三潭风》是文艺作品。四版主要有《休闲时光》和《五洲采风》两个专刊。《休闲时光》主要栏目有《荧屏导视》、《文体短波》、《台前幕后》、《观众直言》、《开心一刻》、《小故事》、《书市导读》、《谐趣小品》等。《五洲采风》主要栏目有《要闻集锦》、《今日视点》、《国门内外》、《大千世界》、《史海钩沉》等。


    每个专刊固定主持人,实行专人负责制,《百姓纪事》、《三潭风》由李常成主持,《法苑纵横》由梅应华主持,《社会生活》、《理论与实践》由李丽主持,《科教天地》由陈学主持,《休闲时光》由殷路漫主持,《五洲采风》由高峻、程型国主持。版面设计李丽,图片制作周继安、程志龙。


    各专刊一周内轮流滚动推出,让读者切实体会到报纸的实用性,尽可能地满足读者求知、求乐、求服务的需要。同时,报社投资10万余元购买了较为先进的电脑、电脑软件、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要求版面制作做到新闻版、专刊风格不同,每版标题、字号不同、大小不同、线条粗细不同、底纹深浅颜色不同,力求版式新颖、活泼、美观、大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改版后社会各界反响较大。随州市委宣传部认为,改版后的《广水日报》展现出了新的面貌,新的风采。报纸的栏目变得丰富多彩了,与百姓生活贴的更紧了,也更有看头了,不失为一个有益尝试、成功探索。


    8月10日,随州市新闻出版局认为《广水日报》从内容到版式都比过去有较大的提高。市内一部分大型商家和个体私营户主动到报社订报,他们说,《广水日报》是他们员工和顾客最爱看的报纸之一。不少读者纷纷撰文,称赞《广水日报》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他们认为,政务新闻版面虽然减少了,但内容更精了,版面更美了,信息量更大了,指导性、可读性更强了,实现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统一。


    11月6日,带着这一办报改革创新成果,我作为广水日报社代表应邀参加了湖北省县市报理论研讨会。会上,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受到兄弟县市报的关注。我以此次改革为主题撰写的论文《县市报应对“入世”之策》获本次研讨会一等奖。


    三、引进高效的“企业化管理”分配模式


    版面改革的成功,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紧接着引进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分配体制改革,将干部职工报酬分成三个部分,并与每人岗位工作量和质挂钩,让勤者、能者多得,懒者、庸者少得、不得,甚至受罚。


    第一部分是目标任务工资。我们对报社每个岗位都提出了基本任务和责任目标,并逐项进行了量化,全部按标准完成的发给基本工资,不能完成的,根据程度不同按比例相应扣减。


    第二部分是质量效益工资。我们将原来的旅差费、编审费、下乡补助等人人都享有的补助全部取消,设立质量效益奖。把每一项工作按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分项计奖,谁多劳谁多得,谁干好谁多得,谁上一线谁多得,如对编校工作,我们按版面核定奖金数额,并细化分配到标题、信息量、组稿质量、体裁种类、校对的差错、版式制作、专栏等七个项目,实行量化打分,按分计酬。记者按写稿数量和质量拿报酬,每个记者每月有12篇不同体裁的写稿任务,多写多得。稿子的质量按消息、通讯、言论或文艺作品、社会新闻或深度报道分成四个档次,每档又按A、B、C、D、E五个等级,分别付给2元至100元不等的稿费,评为E级的还要倒扣工资。开始试行的几个月,每月工作好的与工作差的仅质量效益工资这一块就相差600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人均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对干部职工触动很大。


    第三部分是贡献奖励工资。如优秀论文奖、好新闻奖、上省级以上党报奖、安全生产奖、报纸发行领先奖、印刷经济效益奖等。最高的奖项上千元,最低的也有上百元。


    全新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全社上下形成了有任务抢着干和钻业务、写好稿、编好稿的浓厚氛围。2003年4月,本报好新闻评选喜获丰收,13件作品在“全省县市报研究会”获奖,6件作品在全国县市报获奖。创下了建社以来年度获奖数量最多,一二等奖件数最多,深度报道获奖数最多,在全国县市报获奖数最多,在全省位次最好5项记录。


    2003年5月,随州市委宣传部成立专题调研组,以《县市报发展的有益探索——广水日报社全面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的调查》为题,发专刊向全市推广我们的改革经验。


    同年7月,在老河口召开的全省县市报理论研讨会上,我以《转轨改制:县市报发展成功之道》为题,介绍广水日报社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过程,受到兄弟县市报的关注和肯定。其论文被与会专家、学者一致推荐评为一等奖,后被《中华新闻报》采用。随后江西乐安、河南新县和我省大悟、襄阳等地报社来本报交流管理经验。


    正当我们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时,按照中央要求,市委决定《广水日报》2003年10月底停刊。对此,我们全体报人感到遗憾和惋惜,但这种改革探索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每个报人心中。(写于2014年5月。作者:张家金,男,1965年11月生,大学学历。198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关庙镇、广水日报社、市史志办、市政协工作,现任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学习与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广水市第七届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