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久口述 张家金整理
(一)
自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也相继取消了粮、棉限量供应。但农业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缺少后劲,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国务院决定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七五”期间全国拟定建成三百个粮、棉商品大县(市),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粮、棉商品,以满足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广水市1989年以前耕地面积为62万亩。自1983年以来,粮食总产在3.4亿公斤至3.9亿公斤之间(其中1988年因灾减产,粮食总产为2.9亿公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稳定在1亿公斤以上(其中1988年因灾减产,商品粮为0.9亿公斤),为湖北粮食大市,基本符合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标准,有争取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基础条件。市政府决定将“争取国家投资建设商品粮基地项目”纳入议事日程。
(二)
1989年3月11日,市长办公会在政府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刘家瑞市长主持。会上听取了广水市计委关于争取“国家投资建设商品粮基地项目”的建议。一致同意由市计委、农委负责此项工作,并明确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吴水明总负责。为此,广水市成立了计委、农委、农业局、畜牧局参加的专班,各负其责开展工作。
3月20日,省计委农业处张忠文处长、农牧厅秦副厅长一行8人来广水进行实地考察,同意广水市申报“商品粮基地”项目。我们立即着手写成了“项目建议书”。
4月3日,市委书记张忠俭、公安局局长黄德中和我一行赴省汇报。当晚我们找到武警湖北总队队长尹成富大校。尹总队长告诉我们,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已来湖北,住东湖客舍,省委书记关广富陪同,明天去宜昌,由他担任警卫队长。张忠俭请尹成富总队长把他写给关书记的信予以转交。信的内容如下:
关书记:您好!
我们广水市位于鄂东北,是鄂北岗地一部分。我们迫切要求进行综合治理,迫切要求国家、省将我市纳入湖北省商品粮基地县(市)建设。
此致
敬礼
中共广水市委书记张忠俭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信由尹总带到东湖客舍。我们三人住在武昌大东门武警总队招待所403房间,那一晚张书记彻夜未眠,4月4日晨6点左右,我们接到尹总打来电话说:“信已交到关书记手中,关广富书记说‘商品粮基地’一事他已听过省计委、农牧厅的汇报,已经定了,好象没有广水。既然广水要求那么迫切,就同意给国家计委刘中一同志写一封信。”张书记再三表示感谢,尹总队长说:“吃了早饭还有一点时间,如来得及请关书记写信,你们在大东门饭店门口等候,由我转交。如来不及,就请关书记在火车上写好,请你派人给长岭护路的同志们,由我经过长岭时从车窗丢下。”听了尹总队长这一安排,张书记马上就打电话给广水市委办公室,让执行“一号任务”(安全保障任务)的长岭镇委安排妥当。
8点30分,我们站在大东门武警招待所前面的公路旁。约9点,一行摩托车响着警笛开过来。之后武警小车队出现。一辆二辆三辆,第四辆小车开到武警招待所门口,尹总队长高兴地喊,“老黄,黄局长!”张书记听到喊声,一个健步冲上前去,小车在徐徐地开,张书记在急急地跑,尹总在匆匆地讲。只见张书记兴奋地满脸通红,拿着一个大信封。
我们的高兴劲就甭提了!我们听到张书记讲,利用早餐过后空隙关广富书记写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中一同志:
感谢你对湖北农业工作的关怀,上次你来湖北匆匆,没有很好叙谈。今有广水市要求上商品粮基地项目,请你帮助。具体事宜由广水市委书记张忠俭面陈。
致礼
关广富
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
刘中一同志当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农业、轻纺、机关工作,后调农业部任部长。
我们拿到关书记亲笔信后返回应山。张书记立即决定由吴水明副书记带队进京。吴水明同志接受任务后,专程去了孝感行署将此事向分管农业的段安华副专员汇报。段安华副专员答应一起前往。
同年4月9日,广水市计委会同农业局一行4人再次去省计委、省农牧厅汇报,农牧厅计财处卢锡麟处长对我们说:“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大局已定,农业部主张连片开发,今后三年主要集中在襄樊、黄冈两地,你们想上这个项目就要去北京了。”省计委农业计划处张忠文处长就更直率:“你们应山的小麦基地没能争取上,如果这次再不排上,真的吃亏了。上北京找国家计委去。国家计委农经司农业处乐大成处长那儿,我给你们打打招呼。”这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4月14日,我们一行5人(段安华、吴水明、李春久、张德光、易秀登)乘38次特快来到北京,住在国家气象局招待所。4月15日,我们来到国家计委找到农经司。经过熟人介绍,4月16日下午2:45,刘中一同志接见了我们,他详细地听取了关于项目工作汇报,看了关书记给他的信后说,商品粮基地县这一批全国安排500个县(市),具体方案由农经司负责,待主任办公会后审定。
这样,我们又找到农经司农业处乐大成处长,在他家里,段安华专员、吴水明副书记就此事向他做了介绍。他答应考虑,让我们在招待所等消息。
4月18日晚,我们听到了另一个消息,浠水县副县长及计委副主任也来到北京,争取商品粮基地项目。湖北省计委委员宋显庭、农业处科长梅学书(黄梅县人)也在北京。为了探听虚实,吴水明又去国家计委,我和张德光又找有关人员了解。结果是,省计委宋委员倾向于申报浠水而不同意申报广水上商品粮基地项目,并已向国家计委作了工作汇报,且对我们此行很是不满。
19号夜,段专员对我说,你现在去办事处见一见宋委员,作一些解释工作,让他把气出在北京。免得回省后节外生枝,我奉命来到湖北省驻京办事处八楼找到宋委员。他与梅学书同居一室,并已睡下,正在看电视。我进门后他指着我说:“哪个叫你们来的,有什么事情可以向省里说,省计委已有了方案,你们这样做太过分了,叫你们县的书记、你们专员回去。我们明天回武汉,有些事情在北京说不清楚……”我努力控制情绪,作了解释,并一再说明,是工作汇报,没有干扰省计委全局安排的目的。宋不听,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也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回到招待所,我原原本本地向段、吴进行了汇报。段专员决定,赶早回武汉以防宋委员回去设置新的不必要的障碍。
第二天,段、吴、李三人乘10:15班机飞回武汉。晚6点我和吴水明回到应山。晚8点向张忠俭书记作了汇报。张书记态度明确:这个项目我们一定要拿下来。一个由计委、农委、农业局抽人组成的专班,在吴水明、阳捍中(刚上任的副市长)具体领导下夜以继日地忙起来。
经过半年努力,10月份省政府决定,鄂计农字【1989】363号文件批准我市为“七五”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4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5万元,省级投资80万元,市自筹资金155万元。计划基地建设年限为二年,基地建设项目为小型农田水利配套,中低产田改造、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四大类81个子项目。
(三)
1989年11月份,市政府成立了以副书记吴水明牵头,副市长阳捍中具体负责,计委副主任李春久,财政局农财股长吴秉洪,农委、农业局、水利局、市建设银行负责人参加的8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基地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局长张德光兼任,主持办公室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基地建设工作专班由8人组成,其中农业局4人,水利局4人。在资金使用上,470万元计划资金,由水利局掌握使用23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和中低产田改造。由农业局掌握使用240万元,作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基地项目咨询费用开支。
1990年3月,基地建设工作专班完成了我市商品粮基地建设工作规划。其中,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计划投资100万元,计划项目25个,中低产田改造计划投资130万元,计划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40万元,计划项目21个,主要用于市原种场、市种子公司配套建设,杂交稻制种基地建设和乡镇供种站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计划投资96万元,计划项目10个,主要用于农技推广中心建设。
领导小组先后围绕基地建设召开了6次会议,处理解决资金落实、土地征用、税收减免、供电、土地纠纷、工程质量和财务管理等问题。由于市政府的重视,电力部门免收供电增容费,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办理征地手续,财政部门免收土地税,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城建部门免收城镇建设配套费,一路绿灯,使基地建设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1992年12月底,我市农业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完成投资468.83万元,占计划470万元的99.75%(不包括乡镇自筹的5.1万元和农业局用于基地建设的23.9万元资金),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改善了农田水利条件。兴建小型机电泵站20座,总装机1350千瓦,开挖渠道12公里,整修治理了3座小型水库渠道渗漏20处,可增加日提水能力6.72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例如,长岭云台地处徐家河库区,看得见水面而用不够水,云台观泵站建成后,可解决2000亩的水利死角。二是改良了中低产农田。我们在10个乡(镇),共挖排水沟渠道6700米,完成土石方41020立方米,其中浆砌石块6500米,干砌石块17500立方米,回填土方12万立方米,集中连片治理了2.1万亩中低产田,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如郝店大畈村有1200亩是中低产田,经过改造解决了干旱、冷浸、渍害等问题,建立了杂交稻制种基地,小麦比改造前亩产平均增加40多公斤,杂交稻制种亩产达110公斤,到1992年,三年间共产杂交种子160万公斤。三是建立了良种繁育体系。市原种场、市种子公司配套建设、杂交稻制种基地建设和乡镇供种站建设相继完成,新增仓库面积650平方米,考挂室120平方米,拆建危房710平方米,新增晒场4200平方米,新建供种站9个,建房4510平方米,购置机械设备6(台)套,各种仪器设备若干。基本形成了良种繁育推广一条龙格局。四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建立了土壤化验分析和肥料质量监督化验分析站。1991年对全市土壤肥力进行抽样检测,共分析了950个样品,基本掌握了全市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建立并落实了 市、乡(镇)、村三级技术队伍及服务机制,三年共培训2700人次,购置机动喷雾器1200台,建立了机防队伍650个,统一病虫防治,大大减少了农作物病虫损害。
随着商品粮基地项目的完成,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效益十分显著。建设后三年(1990~1992年)与建设前三年(1987~1989年)对比,粮食总产量达到11.67亿公斤,增加1.6亿公斤,增长15.9%;亩产413公斤,增加16公斤,增长3.9%;上交国家商品粮4.3亿公斤,增加0.9亿公斤,增长26.5%。
(广水市政协学习与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 供稿)